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迄今,许多国家和组织都一直在进行着移动卫星通讯的研究和开发,其中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处于领先地位,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动中通”技术解决方案,而且被广泛应有于军事和商业领域。如日本研制了波导缝隙阵列天线及相应的转台伺服系统,应用于新干线子弹头列车上,接收DBSTV信号。韩国也有类似产品,韩国一家风险企业开发出在车速一百公里以上的汽车或风浪中的船舶上均可以清楚地看见高质量画面的卫星TV装置。但由于技术保密等因素,仅有产品简介资料和图片,仅能得到一些技术思想和启发。10534
我国的移动卫星通信产业刚刚起步,在许多方面缺少经验。重庆巴山仪器厂曾研制出移动卫星通讯和电视接收系统“动中通”。系统采用捷联式,激光陀螺惯性导航系统(UNS)的数字平台给出天线相对于地理坐标系的控制信号,使天线稳定在地理坐标系中不受机座角运动的干扰。该系统称为捷联式陀螺稳定系统。采用LINS的经纬度信号控制天线运动,排除了机座的线运动干扰。同时系统中还有辅助的自动极值搜索控制,使系统跟踪卫星时的误差最小。系统利用准确跟踪卫星的信息可以校正导航控制中的陀螺因长时间工作引起的漂移。但由于激光陀螺制导控制系统价格昂贵,且对于车载系统来说激光陀螺重量大,因此限制了该系统的推广。
图1.2.1信号发射与接收
美国移动卫星公司是首家将无线互联网电子邮件与移动用户的桌面管理电子邮件集成起来的无线数据通信公司,该公司对eLink无线电子邮件的两项基本技术进行了改进。eLink无线电子邮件服务使eLink的用户能充分利用最新的电子邮件技术。该公司首先为它的eLink服务增加互联网信息接入协议(IMAP)的性能。其次,它还将原有的两种电子邮件服务――eLink Agent(代理)和eLink Messenger(信息传送)合二为一。在原有的POP(邮递功能协议)性能基础上增加IMAP协议使用户获得桌面电子邮件与手持式无线电子邮件设备更充分结合的无线电子邮件服务。
科胜讯公司的Dstream(tm)DBS解决方案可以通过卫星广播接收,使个人电脑具有宽带连接和免费数字卫星电视及收音机广播功能。只需要一个PCI接口,产品就可以直接内置在个人电脑中,与个人电脑捆绑销售。Dstream DBS技术以该公司的Fusion(tm)878A PCI解码芯片为基础,能开发完整的DVB-S接收卡,可通过卫星接收免费内容,并把它传到个人电脑上。该公司的DVB-S广播接收和回放解决方案还允许这些PC插卡作为接收互联网内容、音乐和视频的宽带卫星数据接收器。Dstream DBS参考设计采用了应用广泛的Fusion 878A PCI解码器、领先业界的HM1821和HM1221硅片调谐器、及四相移相键控(QPSK)卫星接收用的解调器,可支持多种媒体处理和多路化软件传输。Dstream DBS解决方案采用了基于软件的DVD回放技术,可以非常经济地在个人电脑上实现MPEG-2视频和音频解码功能,同时支持安装在新型和现有电脑上的众多第三方应用系统。Fusion解码器平台支持美国的ATSC数字电视标准。以Fusion为基础的这一新DBS技术将支持DVB卫星传送,并将成为支持全球DVB地面和线缆传送标准的未来解决方案的发展基础。附加的模拟调谐器使平台可以支持多标准的电视接收卡。
在一个国际通信研讨会上,Globalstar公司与高通公司演示了利用卫星通信+CDMA技术进行移动上网,数据传输速率达到9600kbps,比目前利用蜂窝式电话上网要快得多,而且,用户无论在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随时高速上网。这一技术引起了众多网络运营商的兴趣。
为了促进因特网的普及,提高网上的通信速度,日本科学技术厅和邮政省计划在今后5年内投资600亿日元,用于研制和发射超高速因特网卫星。这一卫星将在2005年发射,它将覆盖亚太地区。届时,普通家庭的通信速度最高可达每秒155兆字节。一部长达24小时的电视节目仅用20分钟就能传输完毕。在发生灾害时,只需一只手持的小型终端,就能够收集有关灾情进展情况的图像,并及时向中央和地方政府报告。同时,它还能有效地提高通信教育和远程医疗的技术水平。日本宇宙事业开发团和邮政省通信综合研究所将主要承担卫星的研制工作。鉴于在山地和岛屿铺设光缆不便,而且在城市的每个家庭都引进光缆耗资很大,因此科学技术厅和邮政省决定通过开发实验卫星来普及高速通信网。
- 上一篇:列车运行过程优化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下一篇:白光LED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
-
-
-
-
-
-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