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摘  要:随机选取18名在校大学生,使用情绪图片诱发被试情绪(中性情绪和消极情绪)并进行内隐联想测验,以探究消极情绪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消极情绪状态下被试对自我词与攻击性词联系的反应要快于对自我词与非攻击性词的联系,中性情绪状态下则反之,t检验结果表明消极情绪显著增强了个体的内隐攻击性。结论:消极情绪增强个体的内隐攻击性。65000

    毕业论文关键词:消极情绪,内隐攻击性,内隐联想测验

    Abstract:Methods of emotions induced by emotions pictures (neutral emotions and negative emotions) and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were used on randomly assigned 18 undergraduates to study the influence which negative emotions have on college students’ implicit aggression.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y are quicker at the relation between egocentric and aggressive words than egocentric and non-aggressive words, which means undergraduates have implicit aggression; while t test result manifests that negative emotions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ir implicit aggression . Conclusion: Negative emotions can strengthen their implicit aggression.

    Keywords: negative emotions; implicit aggression;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目   录

    1引言 4

    2 方法 4

    2.1 被试  4

    2.2 实验过程5

    2.2.1 情绪诱发实验5

    2.2.2 内隐联想测验(IAT)5

    2.3 施测程序 6

    2.4 数据处理 6

    3 结果分析  7

    3.1 内隐联想测验的结果7

    3.2 内隐攻击性IAT效应值统计分析 8

    4 讨论8

    4.1消极情绪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8

    4.2 减少内隐攻击性的策略8

    结论  10

    参考文献11

    致谢  121 引言

        攻击性是人格中所具有的产生攻击的内在可能性,而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的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1]。攻击性表现在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幻想攻击等多方面,并且具有普遍性。Chen,杨治良(1996)采用内隐社会认知的方法探讨了青少年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发现攻击性行为存在实验性分离,证明了攻击性具有内隐性[2]。不同于攻击行为,内隐攻击性存在一个内隐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即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缺乏意识监控或意识状态不明确的条件下,认知主体对社会刺激的组织和解释过程[3],并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在攻击性的研究中,学者们分析出了诸多影响因素,如媒体、情景、对象等,并且提出了很多科学有效的控制攻击性的方法,但是对于内隐攻击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个体的自尊和归因、家庭教养方式、网络电子游戏和环境中攻击性的图片及文字等都对内隐攻击性有一定的影响,Richetin等人(2008)指出环境、人格等因素对内隐攻击性有显著影响[4],对内隐攻击性情绪方面的探究有待加深。

        情绪是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5],可以说,情绪在个体的生活中无时不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外显攻击性较强的个体大多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下,如恐惧、愤怒、哀伤等。实际上,现有研究也间接地证实了个体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其内隐攻击性。如章淑慧等人(2012)以实证研究表明:含有公益助人信息的积极情景线索能降低个体的内隐攻击性,而含有暴力攻击信息的消极情景线索则能增加个体的内隐攻击性[6]。谢熹瑶等人(2010)的研究也表明:积极情景线索能有效抑制个体的内隐攻击性[7]。然而,尚没有研究证实,消极情绪对内隐攻击性是否有显著的影响。对该问题的研究既可以加深人们对情绪和内隐攻击性关系的认识,对减少个体的外显性攻击行为,发展自我,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具有重大的意义。

  1. 上一篇:小学语文科目学业成绩性别差异现状调查研究
  2. 下一篇:基于几类传染病模型的研究
  1. 探究快乐情绪的面孔表情...

  2. 探究愤怒情绪的面孔表情...

  3. 厌恶情绪的面孔表情和肢...

  4. 当代情绪的三种认知理论

  5. 个性人格对情绪的影响性别差异的影响

  6. 情绪与意识的相互影响

  7. 情绪脑机制的研究进展

  8.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9.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10.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11.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13.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14.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15.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16.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17.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About

751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751com.cn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