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医疗救助与社会慈善医疗救助衔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政府医疗救助和社会慈善医疗救助在相当程度上是两条平行线式发展模式,不能良好衔接。国内长期沉溺于政府包办一切的思文,但复杂的现实情况让政府即使每年注入巨资也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群众的响应也很一般。方鹏骞(2008)在我国的卫生政策目标的选择进行了分析,评估医疗救援服务的使用和效果。方鹏骞的研究打开了两种救助方式衔接的新空间,阐释了政府医疗救助和慈善医疗救助结合在基层实施的可操作性。乜琪(2013)认为慈善组织与救助相伴产生,便于参加社会救助活动,主要表现为:可以募集社会资金,涵盖基层民间个体,弥补政府医疗救助的缺陷。马坤,杨嘉怡(2012)认为二者衔接的必要性主要反映为官方医疗救助的局限性及滞后性,二者衔接的可行性主要体现为慈善医疗救助的持续增长与现实成效。梁鸿,叶华(2009)认为医疗救助、社会慈善衔接的理论基础两方面都有一定的共性和差异,但差异使两个可以实现功能互补,具有衔接的可能性。顾昕、高梦滔、张欢(2006)也做了相关研究,公共医疗机构虽然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但从中寻找到了慈善组织的发挥空间。慈善救助的积极参与,减轻了政府医疗救助的负担,可作为有益补充。从这个角度考虑,政府医疗救助和慈善救助的的衔接在我国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19192
2 政府医疗救助与社会慈善医疗救助衔接的现状及问题
唐钧(2013)认为在医疗服务领域,一些慈善组织仅仅是是在医疗相关项目上进行活动,但没有确立为贫困群众服务的精神和目标从另一方面来说看,宋悦、韩俊江、郭晖艳(2013)认识到我国医疗救助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救助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且数额较少。由于缺乏资金,和相应的设置高门槛,使民众较难享受医疗援助的权利。由于固有官僚体制等原因,造成医疗救助制度执行效率低下。现行保障制度的措施并没有将贫困人口的医疗考虑在内,最多解决温饱而已,就医无从谈起。徐林山(2005)深刻指出了这点,他认为由于两者的长期脱节,导致衔接的难度和复杂性远超其他国家。叶华(2009)提出,当前我国已有部分省市在开始探索医疗救助与社会慈善的衔接,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重庆市和上海市,“架桥形态”是两种实践的共同选择。即医疗救助和社会慈善仍然各自独立存在发挥作用,但政府搭建了衔接机制和平台,使政府医疗救助资源和社会慈善资源有效的合作,实现扩大救助面积,丰富救助内容、提高救助标准的效果。通过比较发现我国目前对于医疗救助与社会慈善的衔接模式仍然处在探索阶段,还很不完善。。乜琪(2013)认为我国在政府医疗救助与慈善医疗救助衔接上的主要问题在于救助主体有待整合、救助资源尚未实现互补、救助形式单一、救助合作机制空缺等方面。王锡源(2008)认为在现实中,政府医疗救助与慈善救助并无足够的衔接空间,而且资源没有良好整合。救助活动操作单一死板,不能发挥应有效果。
3 政府医疗救助与社会慈善医疗救助衔接与协作机制
一般来说,民间慈善医疗力量有限,进行不了大的救助工程,这会使他们更多的关注其擅长的专业领域,如兔唇或者先天性心脏病,从而实现专业分工、操作细致。同时,他们使用更多的市场运作模式,从而减少了资金的浪费,也可避免不必要的官僚和繁缛的礼节。因此,慈善救助可能不是主要的救助力量,却是一种良好的增补。印石(2007)提到两者间的合作方式可以通过慈善协会与卫生部门合作, 向低保老人发放慈善医疗卡,提供慈善医疗资金,慈善协会与医院合作助医等形式来进行。这些活动已经在实践中逐渐显现出效果,不失为有益的尝试。 政府医疗救助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10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