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银行的补充渠道,P2P的崛起无疑是民间借贷的阳光化,是我国4000万中小企业的福音,也是苦于中国投资手段匮乏的投资者的福音。但对于LC的成功能否在中国复制的争论喋喋不休。
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的P2P成熟尚早,Lending Club的成功更是无法在中国实现复制。2013年7月,Peter Renton在《Lending Club简史》中表示,在美国虽然主要只有两个P2P平台,但是它们除了偶尔的技术故障之外,并没有其他的问题,发展一直稳定向上,而中国的P2P市场虽然涌入了大量的创业者,草根时代给予每个人公平的机会,但是很快他们都被证明他们不适合这个市场。
2014年12月,零壹财经在《Lending Club的成功可以复制吗?》中指出,数据是制约着我国P2P迅速走向正轨的瓶颈,没有数据,即使有大量的风控模型、先进的IT技术也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平台包括监管方都是这两年才刚开始自己积累数据,分析数据,那无异于临时抱佛脚,数据的缺失也就意着人力成本几何级数的增加。对于客户的申请不仅需要P2P的线下审核,而且需要去线下进行核实,是否存在诈骗现象,让企业的审批成本大幅上升,还需要花两到三天才能审核完毕,而Lending Club依靠美国完善的征信体系,其审批都采用自动化,纯线上的模式。
2014年12月,郭宇航在《点融网:Lending Club中国门徒的困惑》中指出,中国市场环境更是制约着P2P行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在美国,P2P平台的客户都是银行的客户,而在中国,P2P的客户是那些被银行拒之于门外的人,风险不言而喻。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这些客户的违约概率将变得更大,对于中国P2P企业而言将是更举步文艰的时代。30039
也有反对上述说法的声音出现,2015年3月,棕榈树在《互联网金融两会舆情简析》中表示,随着P2P纳入银监会监管,央行发出第三方个人征信牌照,芝麻信用的闪亮登场,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的成立,平台纷纷得到A轮B轮融资,甚至IPO,行业监管以及征信的空白都将得到极大改善。而行业洗牌在即,当年的团购网站的兴起,一度的百团大战,最终只剩下糯米,美团,大众点评三家,而这一行业演变很有可能在P2P行业中复制。优胜劣汰之后,剩下的都是精英,Lending Club的成功很有可能在中国得以复制,甚至变得更好。毕竟中国的市场体量比美国大太多,银行的不作为正是P2P企业谋发展的最佳背景,就目前行业仍在幼稚期而言,贷款规模、公司估值大于Lending Club的巨头已经出现,2015年P2P市场更将有望突破万亿规模。
2014年11月,搜狐证券在《Lending Club其实很苦逼》中提出,论创新度,亦是我国的P2P更占上风,仅产品种类这一点,Lending Club已经无法和我国P2P企业比,当Lending Club在2014年才做小微企业贷款,其余产品也就如房产贷款、汽车贷款这一些毫无亮点可言的种类,而我国的P2P企业从一开始就将目标定位在了小微企业贷款上,产品种类层出不穷,像供应链金融、票据理财、配资等等,这些模式都在P2P企业的创新下,初见雏形,而且也获得了很不错的市场反响。未来,将是LC羡慕中国P2P企业的时代。论文网
从LC的身上能否借鉴到一些成功的经验,比探讨其成功模式能否在中国复制更有讨论意义,而这个的答案是肯定的,2014年12月,在Lending Club上市之际,前Lending Club技术总监、现点融网联合创始人Soul Htite受采访时提出三点Lending Club值得借鉴之处:
一是LC并没有我国现在的P2P企业身上的那些“浮躁”,07年成立的它,五年磨一剑,在2012年才规模呈爆发式增长,而不像我国的P2P企业刚成立便寻求天量的交易额或者迅速将公司团队扩至数千人,分公司遍布各个省市。而LC初创的五年,仍处于一步一个脚印去适应市场的阶段,最终厚积而薄发; Lending Club P2P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25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