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的概念“网络成瘾”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格登博格(1994)提出的,后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Young(1999)又发展完善了这一概念,提出了“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的概念。他认为 网络成瘾是一种冲动情绪控制障碍,不是物质作用下的行为冲动失控。台湾学者周倩(1997)也对网络成瘾概念进行了调整,将其定义为:由重复的对于网络的使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她认为网络成瘾会给人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也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人们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意志有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6524
在本文中,“网络成瘾”是指没有明显物质情况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
2、 网络成瘾的成因
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有很多,结合实际情况和参考文献,笔者归结起来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网络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格林菲尔德(1999)设计了一份问卷对网瘾进行调研,他认为互联网之所以让这么多人上瘾,是因为它能使用户产生虚幻的无时空感和无压抑感,而这种力量能使用户产生其他任何事物都不曾产生的亲近感觉,它能满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需求并产生增强自信和自我肯定的认知体验,充满诱惑力;(2)大学环境因素。覃蕾(2010)认为,随着高校形成新老校区共同办学的运作模式,高校通常采取封闭式的管理方式以求安全,但是这样会压3缩学生个性发展空间,学生会产生一些压抑、抵触的情绪,而且学生了解社会的机会也很少,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3)大学生心理因素。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Young(1999)对过度使用互联网者的研究表明,气质内向、抑郁、敏感多疑的网络使用者容易上瘾,大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常常具有以上特质,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4)大学生家庭因素。陈俊乐(2009)对网瘾大学生家庭因素进行了探讨,发现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会造成大学生价值观模糊、责任感不强、思辨能力差、自控能力弱,从而容易导致网瘾。
3、 网络成瘾的判断标准
(1) 国外著名判断标准
1998年,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Young依据 DSM-IV对于赌博成瘾的诊断标准进行改编,制定了测量网络成瘾的问卷。该问卷提出了8个问题,要求以“是”、“否”作答,每个肯定答案计1分,得分大于等于5分的被试者就可以诊断为网络成瘾了。这些问题是:①全神贯注于因特网或在线活动,在下线后仍继续想着上网的情形;②觉得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在线才能获得满足;③多次努力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网络但总是失败;④企图减少或停止使用网络时,会觉得沮丧,心情低落易发脾气;⑤花费在网上的时间比预期的要长久;
⑥为了上网,宁愿冒重要的人际关系、工作或教育机会损失的危险;⑦曾向家人或朋友或他人说谎,以隐瞒自己涉入网络的程度;⑧上网是为了逃避问题或释放一些感觉,诸如无助、罪恶或焦虑、沮丧。
Young的这8个问题标准,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①过度使用网络(问题2、5);②冲动控制障碍(问题1、3);③戒断的负面影响(问题4、6、7、8)
(2) 国内判断标准
2008年11月,北京军区总医院制定了我国首个《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标准认为:
①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
②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上述戒断中通过使用其他类似电子媒介(如电视、掌上游戏机等)来缓解。③以下5条中至少符合1条 大学生网瘾文献综述+参考文献: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4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