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传芳(2010)根据思维定势的概念及相关内容又进行了分析。她先说明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往往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积极的定势可以促进汉字的巩固和记忆,消极的定势则会引起学生对字的误解。并举例:如在定势作用的干 扰下,学生认为“口字旁”、“虫字旁”作为偏旁,都写在字的左边,如“叫、吐、虾、蝴、蝶”等,于是在“加、触”的书写时,往往改变了字形本身的结构。有些字反复使用,在人脑中就会形成较强的信息,这些强信息遇上一定的时机,便会干扰学生的学习。如学生在学习“低”和“底”字时,他们看到这两个字中“氏”字下部都有一点,这“一点”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学生写“纸”时,也就错误地在“纸”字的“氏”下面加上一点。
2.教师的原因
教师的原因,主要指教师教学方法与态度。
经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将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归入学生外部可控原因。
龙韦宏(2008)认为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一成不变,低效、乏,是造成学生不易真正掌握汉字的一个原因。
魏园园同样认为,有些教师教学较机械性,缺少生趣,影响学生的识字效果。尤其是小学阶段识字量很大,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是识字。面 对一个个枯燥乏的生字,机械认读很难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很难准确记忆字音、字形。
龙韦宏(2008)还认为,教师矫错无方也是导致错字泛滥的原因之一。有的教师把个别学生的错字写在黑板上“批斗”,结果反而使其他学生错误地无意识记,造成错别字扩散。另外有的教师用“写错一个罚写一百个”之类的方法纠正错别字,不仅有违师德,有损于学生身心健康,矫错效果也不如人意。
周克庸认为如果对汉字的音形义全面掌握,那么就可以顺序准确的把字写出来。 如果没有全面掌握,那么它就成了错别字产生的根源。因此,有些教师忽视识字教学,只重视句、段、篇的教学,也是导致学生写错别字的一个原因。
王海花(2009)亦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相近字形的辨别的忽视,没有 让学生把一些易错、易混淆的字分辨清楚,造成学生记忆不牢、混淆。
3客观原因
经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将汉字本身复杂难学的特点、社会用字(包括网络及传播媒体)、计算机的使用影响归入客观原因。
3.1汉字本身的特点
黄荣发,叶玉珍等认为汉字本身的特点是造成错别字的一个最主要的客观原因。 结构复杂,汉字是表意文字,是以形表意的。汉字以八个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挑、折、钩构建而成,整体形状四四方方,因此称汉字为方块字。汉字基本笔画固定,但汉字字形总量繁多,其原因是汉字笔画排列和组合形式复杂多样。致使汉字难学,难认,难写,难记。汉字不同于英文,英文是表音体系的文字,它由26个字母按照一定语法规则排列而成,其组词常用词根、词缀、变数等规律,使得英文易读,易写,易认。
汉字结构差别大,仅在《新华字典》里就收集了8000多个汉字,不同的结构成分有1000个笔画之多。像 “横斜沟”和“ 横折弯钩”低年级就很容易混淆写错。 错别字的产生原因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45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