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成了时下许多老年人的真实生活写照。春节将至,有多少“空巢老人”能见到阔别已久的子女,又有多少“空巢老人”将继续“空巢”生活? 殊不知,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空巢老人”更渴望的是爱心和亲情。长期的孤独让他们不但不能享受到过节的乐趣,而且体会不到渴望已久的亲情。
要想让“空巢老人”不孤独,村干部和志愿者不妨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安慰“空巢老人”上来。“空巢老人”的子女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守候在老人身边,但志愿者、村干部可以每天定时到“空巢老人”家中坐坐,和老人们拉拉家常,让老人们感受亲情,感受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此外,“空巢老人”可以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以消除寂寞。只有这样,“空巢老人”才能心中不空、生活不虚。其实,“空巢老人”虽然身边不见子女,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子女事业、生活上的进步也是对老人的孝敬。
“空巢老人”最看中的是来自子女的关爱。关爱老人永远都是子女应尽的义务,无论你在天南海北,都要多关心父母,让他们感受到孩子虽然远在天涯,却又近在咫尺。有句话说得好: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其实,更多时候,老人们并非想要得到物质性的关心,他们更想要的也许只是儿女在工作之余的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声祝福、一份远方的礼物。
3、“空巢老人”的特征
家庭“空巢”综合症主要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4、“空巢老人”的防治
首先,老人要从思想上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
减轻对子女的心理依恋。要尽早将家庭关系的重心由纵向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转向横向关系(夫妻关系)。适当减少对子女的感情投入,降低对子女回报父母的期望值。特别是子女到了“离巢”的年龄,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逐步减少对子女的依恋状态。
其次,老人要及时地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尽快找到新的替代的角色。如培养兴趣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整生活方式,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公益性劳动等。
再次,儿女应加强对老人的“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儿女应该在情感上和理智上有体贴父母的习惯,即使 “离巢”,也要增加与父母的联系和往来的次数,以避免父母家庭“空巢”综合征的发生。和父母住同一城镇的子女,与父母房子的距离不要太远。
对于身在异地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顾父母,恐怕更加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了。子女要了解空巢老人在情绪上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应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李瑞芬,蒋宗凤.空巢家庭问题探究[J].山西老年,2004(5)
[2] 穆光宗.家庭空巢化过程中的养老问题[J].南方人口, 2002(1)
[3] 刘庚常.我国农村新“空巢” 家庭[J].人口研究,2004(1)
[4] 李德明, 陈天勇, 吴振云等. 健康老龄化的基本要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25(9): 210-217
[5] 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4(4) 空巢老人辛福感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46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