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猿”问题,已经有许多前人做过研究,比如:陈洪的《<西游记>“心猿”考论》,李小荣的《<西游记><心经>关系之略论》,石钟扬的《“求放心”说有违百回本<西游记>之大旨》,赵志成的《紧箍咒:一个有意的文化符号—<西游记>主旨探微》,张蕊青的《明代中叶“心学”思潮与<西游记>》,潘富恩的《谈阳明心学与<西游记>》的心路历程》,刘维的《解读<西游记>禅宗的心性修炼》,薛梅的《心学视野下的<西游记>研究》,杨俊的《试论<西游记>与“心学”》,张京霞的《孙行者—“修心”先行者》等。44889
只要稍微研读《西游记》百回本的文本,就不难明白,“心猿”与孙悟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西游记》中“心猿”的渊源是什么?
据考察,“心猿”一词来源于佛教经文,“心如猿猴”是将心的躁动不安、心态变幻比喻为像猴子一样论文网。在南朝文人作品中已经零星出现“心猿”一词,且与佛教教义、思想有着很大的联系。这是因为,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传播很广,对于佛教经文的翻译量大大增加,所以大量翻译汉化出现这个词。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心猿”的渊源与佛教、佛学有关。
二、孙悟空与“心猿”的关系?
答:孙悟空与“心猿”的关系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
第一,《西游记》中的“心猿”一部分就是“猿”的意思,代指孙悟空这个主人公。
第二,“心猿”是一种思想精神的代称,并由孙悟空表现出来,所以此时孙悟空这只猴子表现了作者的某些思想寄托,成了另外一层思想代表。
第三,“心猿”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佛教相对应的。
三、心猿”修心的三个阶段分别是什么?
答:第一,“放心”阶段。这个阶段的孙悟空身上集聚了各种人心的无限欲望,想不劳而获、占尽便宜、一劳永逸、风光无限、长命百岁、天降横财等。这是每一个凡夫俗子在最初、最原始的那种欲望,这时候的“心”并没有对自我意识的辨别和约束。
第二,“定心”阶段。《西游记》第七回到第十三回,是修心的“定心”阶段。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五行山”应暗指“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有以纲常约束心猿之意”,悟空被压,意为叫他收心、定心。这个时期在修心的三阶段中起着暂停、修整、过渡的作用。
第三,“修心”阶段。上一阶段孙悟空的身体与人世间的各种欲望隔离了,达到了一种佛家所说的“出离”的效果,那只是外在的身体上的层次,也是佛家称为“外在的出离”阶段。在这个阶段,孙悟空身在人世间,但却内外兼修,达到了“内在的出离”。
四:“心猿”与佛学的关系?
答:《西游记》是一个以去西天极乐取佛经为目标的故事,昭示佛教内容和佛学思想的目标性是显而易见的。《西游记》以取经为线索贯穿始终,是一个不断斗争、不断修炼内心的完整故事。最后孙悟空终于取得“斗战胜佛”,皈依佛门。在佛教看来,修行者的内心动力是皈依佛法的最大动力,所以师徒四人在取经的路上,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坎坷,在经历磨难时都抱着一定要西天取经的目标。这就是“心猿”最后终于修心成功的根本原因。这也是佛教“修行”的根本,启示世人要重视内心的修炼、修行,摒弃丑恶,心向善。这样来看,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是另一种意义的“西游取经”。 《西游记》“心猿”文献综述: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46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