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商业媒介性:任何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社交媒体往往被商家作为挖掘财富的源泉。
国内外关于社交网站的研究
社交媒体(社交网站)从诞生到兴起的时间不长,因此,相关的第一手资料,第二手资料乃至第三手资料相对于其他传统领域来说非常稀少。通过各种数据库文献的查找,对比,以及各大数字图书馆的资料的查阅,发现社交媒体(社交网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北美的美国,欧洲大部以及亚洲的相对发达的地区。大致上,这一类关于社交媒体(社交网站)的研究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社交媒体(社交网站)的基本属性的研究。综观各种渠道和各种媒介,BBS、群组讨论、社区通信、社区成员列表、在线聊天室、Blog、视频社区等是社交网站的一般存 在形式。社交媒体(社交网站)不局限于只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围绕某种兴趣或需求互动沟通的平台。而更是一个情绪表达传递,商机涌动的集合地。Rheingold(1993)开始对于网络群聚现象进行研究,他认为虚拟社区就是社会关系聚集于网络上的一种载体,人们凭借着网络进行交流和沟通。从最初的少数几个体验者发展到某种数量的使用者之后,社区成员便会在网络上进行讨论及情感交流,彼此之间共同分享资讯与信息、凝聚情感、对社交好友进行关怀,而这样的关系构成了社交网站的雏形[5]。Lee,Vogel,Limayem(2002)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之后提出了自己对于社交网站发展阶段的理解,他们将社交网站的发展分为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着重探讨关于社交网站的基本概念;第二个阶段是基于技术层面的,关键问题
是从技术层面解决社交网站建立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采取什么样的网络技术来保证社交网站的顺利运行;第三个阶段是最为重要的新秩序构建阶段,具体而言就是探讨社交网站对于分享知识、建立新型社会交往模式等各方面的作用;第四个阶段是运营效果分析时段,会根据社交网站在日常运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有益经验进行汇总,并进行相应的评估和总结;最后一个阶段则是高度商业化阶段,在技术和秩序构建层面获得成功之后,社交网站要做的就是采取相应的手段使自身形成高度的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6]。鲍海波、夏莲、张隆在新闻知识上发表《社会交往类网站的使用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分析》(2009)[7], 袁梦倩在传媒论苑上发表《论 SNS 新型社交网络的传播模式与功能》(2009)[8]、汪汉、丁松虎在兰州学刊上发表《网络传播对高校舆论引导的影响》(2010)[9]。这一类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交媒体(社交网站)刚刚诞生,刚刚引起各类学者关注的时候。研究的着眼点相对比较粗浅。同时,这些研究分析了社交媒体(社交网站)的相关基本功能,指出人们可以借助于社交媒体(社交网站)发布信息、进行沟通、危机公关、引导舆论,但社交网站是把双刃剑,沟通的效果并不都是积极的,也有负面影响。
第二类,有些学者主要着眼于社交媒体(社交网站)的信息安全机制、隐私保护措施以及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对它的监管等领域的研究。李俊慧在案件分析上发表《社交网站监管法律问题研究》(2011),该文章深刻地探讨了社交媒体(社交网站)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和社交媒体(社交网站)的信息安全问题,他在文章最后提出了一系列提高社交媒体(社交网站)的网络完全的应对策略,例如要求社交媒体(社交网站)加强自身的网络安全建设,告知用户自身如何做好防护措施、企业如何做好社交网站安全防护、政府行业组织等管理部门应该如何监管等。[10]这一类研究的兴起主要集中于社交媒体(社交网站)高速发展与政府,企业监管出现脱节的时期。社交媒体(社交网站)在这时期优势明显也漏洞百出,很多学者表现出了对于这类的问题的兴趣。 社交媒体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50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