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祝红梅,王亮亮.客观看待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J].中国金融,2013(4):54-56.
[11] 刘兰英.基于民间借贷的影子银行监管困境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08):25-27.
[12]程琳,孟超.国内外影子银行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32):76-82.
[13]向宇,朱海波.浅析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效力的影响[J].知识经济,2013(23):81-83.
[14]李小瑜.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分析[J].商业经济,2014(2):118-120.
[15]范琨.影子银行系统成因.现状.问题和治理监管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04):19-21.
[16]鹿朋.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12):53-56.
[17]陈剑,张晓龙. 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12(8):66-72
[18]汤克明.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及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J].武汉金融,2013(3):26-28.
[19]骆振心,冯科.影子银行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J].武汉金融,2012( 4) :19-22.
[20]陈军,陈金贤.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33):96-98.
[21]赵春萍,刘建国,潘晶,郑桂环,何阳钧.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实证分析[J].金融发展评论,2013(05):25-26.
[22]胡云飞.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影响的实证研究[J].武汉金融,2012(3):21-22.
[23]周莉萍.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效应和应对思路[J].金融评论,2011(04):37-53.
[24]贾俊生,杨传霄.影子银行的运行特征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2(2):81-82.
[25]鲁政委.影子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未来与发展,2013(11): 49-54.
影子银行文献综述及参考文献(2):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55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