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另一个角度阐释,网络使得社会中独立的弱势个体或凝聚意见,或形成意见市场,或与强势社会群体进行利益博弈,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个社会对于私领域和社会公共空间的关注。
(二)网络传播对中国市民社会构建的影响
对于网络传播在公民政治方面的作用,邹舒然(2010)在《网络传播对我国公民社会构建的促进作用——以网络公民组织Co-China为例》中阐述道,互联网可以影响公共空间、(虚拟)社会组织和广泛传播的抗议等社会层面,推动公开讨论和问题表达,发挥准监督组织的作用。网络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公民政治参与和网络对接,特别是网络政治参与对推动民主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上网人数的增加, 许多中国科学家不仅把它看成是国家关于国内外发展不可控制的信息源,而且也把它视为政治转型的工具,甚至谈论网络民主。公民在互联网的公共空间里参与政治讨论,并以此用全新的方式界定国家—社会关系。
在现有的关于市民社会的研究中,主要还是基于经典的西方市民社会论著结合我国市民社会建设提案而进行的讨论,却极少把新新兴的互联网引入对于市民社会的研究中。而与这种学界现状相对的,是当今现实生活中网络参与公共事件案例的逐年增多、互联网传播影响力的愈来愈增大,以及网络应用急速发展的现状。本文试图在借助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我国市民社会构建的历史进程作为研究背景,综合地运用社会学、公共管理学、行政学及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系统梳理当前网络传播对于市民社会包括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并侧重剖析其制度性成因,力求能够为我国市民社会构建中网络传播的自身发展与影响控制提供一些可参建议。
参 考 文 献
[1] 王俊. 网络传播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D]. 山东:山东大学,2010.
[2][英]J•C•亚历山大. 国家与公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M].邓正来,译.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3]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中国社会科学,2006(1):109-122
[4]俞可平. 的公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J].中国社会科学, 1993(4): 60.
[5][美]奥尔森. 国家兴衰探源[M]. 吕应中, 等,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3.
[6]储建国.市场经济、市民社会和民主政治[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
[7]俞可平.社会zhuyi公民社会:一个新的研究课题[J].天津社会科学,1993(4): 45-46.
[8]俞可平.改善我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若干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zhuyi,2006(2):4-10
[9]何增科. 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1994(5).
[10]蔡拓.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J].天津社会科学,1997(3) .
[11]俞可平.公民社会的若干问题[J].中央校学报,2007(11):14-22
[12]曹沛霖. 政府与市场[ M] .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154~ 158.
[13]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M] . 北京: 学林出版社, 1999.
[14]刘军宁. 保守zhuyi[ 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160~ 183.
[15][美]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J].载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68.
[16][加拿大]查尔斯•泰勒.市民社会的模式[J].载邓正来等.国家与市民社会[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16.
[17]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9.
[18]邹舒然.网络传播对我国公民社会构建的促进作用[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市民社会网络传播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76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