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放前时期
1.说媒相亲阶段。说媒即提亲,在古代751礼中称为纳彩。这一时期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历史悠久,从商周时代开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已经在婚姻关系的确立上发挥着主要作用。《孟子•滕文公下》说:“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3]说明了封建社会男女掌握不了自己的婚姻。据老太(太奶奶)介绍,当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的束缚,男女几乎不见面,相亲都是爹娘参谋的,自己根本做不了主,爹娘愿意了就订亲,不愿意这亲事就成不了。爹娘也会从“背地里”(幕后)打听媒,毕竟自己家的孩子,不会往火坑里推。经过仔细了解打听后,爹娘同意这门亲事,就可以商量订亲。
2.订亲下聘阶段。婚姻关系的确定,称为“定亲”。自古以来,婚姻礼仪中确定双方关系的一种民间形式就是定情信物。上蔡地区的定情信物有手帕、戒指、罗汉、凤钗、耳环等。太奶奶说那时候太爷爷家里穷,订亲时就送她一块手帕。定亲时还要看“八字”,古语有:“自古白马犯青牛,羊鼠相逢一旦休。猛虎见蛇如刀斩,青龙遇兔不到头。鸡犬不能成婚配,猪儿生来怕猿猴。”[4]“我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地支相配组成的60组名目及其顺序,分别指代着一定的年、月、日、时,每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由四组干支指代,共有八个字,这就是‘生辰八字’。”[5]
下聘即看好,古代751礼中称为请期。包括两个阶段,即送好和送彩礼。压启之后,男方家要找算命先生帮男女双方看婚期,然后派一位有威望的人到女方家送婚期,就是上蔡地区所说的看好,送的东西叫好条子,好条子一式两份,男女双方家各一份,贴在堂屋后墙上,邻居奶奶说这样做是为了让来家里的亲戚邻居知道,家里要嫁闺女或者是娶媳妇,亲戚邻居知道后会来“添箱”,那时候添箱是送一双自己做的鞋。
3.会亲迎亲阶段。会亲就是在结婚的头一天,男方家给女方送去结婚当天穿的红褂子,蒙脸红子(盖头),上面有751串皮钱子,一串上两个,前后各一个。邻居奶奶说会亲还问问女方那边有多少家具,好准备抬家具的绳和扁担,还有第二天要去多少人。这天对新郎家来说也是忙碌的一天,他们要贴对联,贴喜字。床被认为与生育有关,故铺床发展成了一种重要的仪式,古代称之为“挂帐”。解放前上蔡铺床的人是女方家选派的“全福之人”(配偶健在,儿女双全的人)到男方家,对洞房中不妥之处给予指出,男方家及时纠正,然后铺设床褥。在铺床的过程中街坊邻居都会跑过来看,但忌寡妇和孕妇进新房,没儿没女的人也严禁进入新房,邻居奶奶说当时的人迷信,认为这些人进去不吉利,会影响花姨妇(新娘)生儿育女。在床的四个脚放的有钱,床上先放一层豆杆,然后撒豆子和麦,边撒边说:“撒把麦,生一百;撒把豆,生不够”,接着铺被子,被子的四个角里放上棉籽,寓意多子多孙,床头放有火棍,有辟邪的说法。床铺好后的“那一黑了”(当天晚上)要“压床”。压床的人一般是小男孩,预示花姨妇就会生男孩。
迎亲时,上蔡地区天不亮就开始准备迎亲,现在感觉不可思议,但是四老爷说办事的人家想在日头(太阳)出来之前回来,抢富贵,也有迷信的思想在里头。四老太爷在村里的威望比较高,经常给人家办事,所以他很清楚这一过程,下面是他给我讲述的。他说:“迎亲的人在男方正客(长辈)的带领下,用骡子赶着搭着篷子的太平车,拿着准备好的扁担和绳子,富裕点的抬着轿去接亲。有人抬着小礼盒子,盒子里面放着四样干菜、一块肉、两条小鲫鱼。有人抬着两坛散酒,有人背着背筐,里面放着喜果子、两条鱼、一块肉。带着这些东西就去了。路上遇到路口,撒点轧路签子,‘顶上’(上面)写着‘姜太公在此,诸人退位’。”四老太爷介绍说这样做为了辟邪。然后他接着说:“迎亲的队伍到女方家后,女方家亲戚出来接待迎亲的人。歇一会后迎亲的人把花姨妇的嫁妆捆好,然后花姨妇走到椅子前,有与她一辈的人把她抬到太平车上。准备回去前,女方家的长辈要‘解廪’(拿着烧热的犁铧,一边走一边往上面浇水,围着车子走一圈),也是为了辟邪,让小鬼小判离迎亲的人远点。回来的路上走到十字路口那,还得撒轧路签子,到了男方所在的村庄后,迎亲的队伍要走另一条与之前不同的路,叫‘不走回头路’。太平车到了男方家后,车头朝哪个方向也有说法,看好时得找算命先生看看。解廪后花姨妇才能下太平车,下车后坐到椅子上,男方家找两个人抬着花姨妇到男方家门口,花姨妇过门口来到天地桌前。过门口时要跨过门口放的马鞍子和纺子(纺棉花用的),这俩东西也有说道,花姨妇到婆家平平安安。” 上蔡婚姻礼仪变迁研究(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