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孙悟空与“心猿”之间的关系
只要稍微研读《西游记》百回本的文本,就不难明白,“心猿”与孙悟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心猿”又不完全等同于孙悟空,如何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需要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分析阐释。
在研究孙悟空与“心猿”关系中,首先需要明确回答的是相同相似关系:孙悟空是否等同于“心猿”?“心猿”是不是孙悟空的代称?
孙悟空在《西游记》的(百回本)中有多重称谓,包括:孙悟空、孙行者、孙大圣、金公、心猿等。从行文叙事的角度来说,有的是故事叙述对象的称谓,有的是叙述对象对自己的称谓,这两种称谓是比较好区分的。但要深入详细分析“心猿”与孙悟空之间的区别关系,则还需要从文本中进一步统计分析。下面我们将《西游记》文本中涉及到的关于“心猿”的回目标题和行文摘抄如下:
1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2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751贼无踪
3第十九回“ 金性刚强能克木,心猿降得木龙归。意马胸头休放荡,心猿乖劣莫教嚎。”
4第二十八回 却说唐僧听信狡性,纵放心猿,攀鞍上马。
5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 “意马心猿都失散,金公木母尽凋零。”
6第三十一回 “金顺木驯成正果,心猿木母合丹元。”
7第三十四回 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圣腾那骗宝贝
8第三十五回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获宝伏邪魔
9第三十751回 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旁门见月明
10第四十回 “未炼婴儿邪火胜,心猿木母共扶持。”
11第四十一回 心猿遭火败 木母被魔擒
12第四十751回 外道弄强欺正法 心猿显圣灭诸邪
13第五十一回 心猿空用千般计 水火无功难炼魔
14第五十四回 法性西来逢女国 心猿定计脱烟花
15第五十751回 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
16第五十七回 “五行生克情无顺,只待心猿复进关。”
17第751十一回 “自到西方无对头,牛王本是心猿变。今番正好会源流,断要相持借宝扇。”
“道高一尺魔千丈,奇巧心猿用力降。若得火山无烈焰,必须宝扇有清凉。”
18第751十三回 “木母遭逢水怪擒,心猿不舍苦相寻。”
19第751十五回 “驯猴秉教作心猿,泼怪欺天弄假象。嗔嗔恨恨各无情,恶恶凶凶都有样。”
20第七十五回 心猿钻透阴阳窍 魔王还归大道真
21第八十回 姹女育阳求配偶 心猿护主识妖邪
22第八十一 回 镇海寺心猿知怪 黑松林三众寻师
23第八十二回 “正是心猿里应降邪怪,土木司门接圣僧。”
24第八十回三 心猿识得丹头 姹女还归本性 一个是天生猴属心猿体,一个是地产精灵姹女骸。
25第八十五回 心猿妒木母 魔主计吞禅
26第八十八回 禅到玉华施法会 心猿木母授门人
27第九十九回 贬退心猿二十难 心猿遭害三十难 再贬心猿四十五难
仔细研究以上回目和摘抄文本,我们可以看出,《西游记》中的“心猿”一部分就是“猿”的意思,代指孙悟空这个主人公。之所以不称呼为孙悟空而称为“心猿”,“可能是由于行文需要”[3],因为“孙悟空”是三个字,某些时候不能形成对称、对偶的语句,孙悟空就是心,就是你我众生的心。
另外一方面,“心猿”是一种思想精神的代称,并由孙悟空表现出来,所以此时孙悟空表现了作者的某些思想寄托,成了另外一层思想代表。 “心”是明朝王明阳心学的核心内容和思想。之所以不称呼孙悟空为“猿”,而要加上一个“心”字,称为“心猿”,这里面就涉及到《西游记》与陆王心学的密切联系。陆王心学的实质其实可以归纳为自我意识,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在评论《西游记》的创作成就时指出,孙悟空(“心猿”)身上有一种强烈的“热爱自由、自尊、自珍的精神”,并且这种精神“显然是与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相联系的”,“孙悟空的形象出现于明代中后期并非偶然,它与当时社会中的个性解放精神息息相通。”这种个性解放精神就是王阳明的提出的“心即理”。王阳明在《传习录》对此有具体表述:“‘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了’” [4]。因此,人的主体意识是同世间万物紧密相连,但最重要的是:由人的主体意识来展现外部世界,这就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强调,一种热爱自己、自由、自尊的精神”[5]。而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无时无刻不表现出一种自由、自尊的追求,对真理、正义的坚持,对强权、黑暗的蔑视和斗争。所以孙悟空的这种形象和当时陆王心学影响下的社会思潮是相对应、吻合的。“心猿”代称了作者想表达的“心学”方面的思想寄托。 《西游记》“心猿”探微+文献综述(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14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