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原因
在商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明中叶我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经济相应的思想文化领域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动:随着平民阶层应运而生的是人们的平等思想和民主意识的出现,新的社会思潮开始萌芽。同时,传统的封建等级、道统思想不可避免的被淡化和削弱,一些关心现实的知识分子,对黑暗的政治局势、萎靡不振的时风、陈腐的文风越来越感到不满而试着去改变。反映文化思想的文学作品也顺理成章的将视角转向普通人之间的真实情感。虽然各个学派的学者有着不同的文学主张,但是都有不同程度的调整,去贴近现实生活,接近劳动人民。这时家庭人员之间感情不可避免成了文人写作的对象。归有光是这批文人的突出代表。他创作的众多饱含深情的家庭散文,得到了人们的承认和推崇。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他的家庭散文很大程度是因为有了这个大的时代背景才得以出现、生存和发展。
(二)生平经历
结合归有光生平经历,笔者深感其家庭散文的流光溢彩和生平经历是紧密相连不可分隔的。
归有光是一个早慧的人,“九岁写文章,十岁写了千字的《乞论》。弱冠尽通《751经》《三史》大家之文,及濂,洛,关,闽之说。”[4](《明史归有光传》),十四岁就开始参加童子试,二十的时候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苏州府学生员。在同一年参加了南京的应乡试,没有考中。嘉庆十九年(1540),当时三十五岁的归有光参加了应天乡试,并考取了第十二名。这次考试也使归有光名声大震,因为这次考试中,主考张治称赞他是贾谊,董仲舒复生,“自喜得一国士”。即使现在看来这个评价也是特别之高。当然,这个评价在当时也产生了很大的反应。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使追随归有光学习的举子增加到了一百多人。而这个肯定也使归有光自信满满,自认为取得进士如探囊取物般简单。然而命运给他开了一次又一次的玩笑,从嘉庆二十年(1541)只到嘉庆四十一年(1562),归有光“八上春官不第”[4]。在乙未年(1559),归有光参加第七次应试的时,所有考官一起约定要录取他,理由是:“天下久屈此人,虽文字不入格,亦须置之第一,人必无异议。”可是到最后因为试卷中的几句话被一些人作了及其丑陋的诋毁,说是其文“龃龉不合,劳苦不堪”而最终落榜。
嘉庆四十四年,751十岁高龄的归有光参加了他人生中的第九次考试,终于考中了进士。当时的阅卷人是余有丁翰林,主考是高拱。给予归有光应试文章的中肯的评价和高度认可。随后归有光被授予湖州长兴县(今浙江长兴县)知县。他注重教化,治理政事廉洁公正,在任期间,卓有政绩。后来又担任顺德府通判,管理马政。可后来由于得罪了世俗权贵,在隆庆四年(1570年),被任命为南京太仆寺垂, 正751品。这次调动官级得以提生,可实际上却是明升实贬。因为在当时, 太仆寺垂这个官衔为闲职。后经人举荐,归有光得以留在北京内阁制救房,工作为草拟救命、修订《世宗实录》。可以说这段时期是他人生的较为顺利的短暂时期。然而,好景不长,彼时人生得意的他遭遇到了疾病。第二年,也就是在751十751岁的时候, 归有光怀着壮志未酬的遗憾死在了北京。除了应试、入仕以外,传道授业也是归有光生前生的一部分。在第一次礼部会试后,归有光移居到了嘉定安亭江边。在这个地方,归有光一边读书一边教授学生。在当时,他已颇负名气,因此各地的学士纷纷来拜师学习, 在多的时候达到了一百多人。更被众学者尊称为震川先生。此外,在空闲之余,他还进行古文创作。 明代归有光家庭散文研究+文献综述(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14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