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赵树理小说的乡土叙事分析以《李有才板话》为例(4)

时间:2017-01-03 10:18来源:毕业论文
有学者认为在赵树理在作品中不使用方言、俗语,其实赵树理是把方言加以提炼了的,正如黄修己所说:他把上党地区的方言中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的成


有学者认为在赵树理在作品中不使用方言、俗语,其实赵树理是把方言加以提炼了的,正如黄修己所说:“他把上党地区的方言中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的成分吸收到自己的语言中,而剔除了那些过于偏狭,为其他地区人民无法明白的成分。”[5]李有才的“板话”句式整齐,句尾押韵,有着鲜明的说唱艺术特色。
总之,在“照原话写”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和加工,适当地运用方言俗语,加上说书的节奏,这就形成了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色。这种语言虽然平实朴素,却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性。
2.丰富的民俗描写
乡土小说之所以能够称之为乡土小说,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其地域特色和乡风民俗的描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赵树理的小说中有着大量的民间风俗习惯的描写,正是这些内容奠定了他作品的乡土特色。
老槐树底的人有事没事都好到树下坐一坐,唠一唠家常,骂一骂老恒元,这样的习惯在农村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哪一个村子里都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大家聚到一起,也没有固定的话题,随意扯出一句,就开始热烈的讨论,然后又说不定扯到哪里去,这样的场景在城市里是很少见的,是农村所特有的。
赵树理的小说中对吃饭有很多的描写。吃饭在农村有着无法取代的重要性,而且有着很多意义,比如吃饭不仅仅是吃,还起着标记时间的作用。开选举会时,检举完喜富的恶行,章工作员让大家先回去吃饭,吃过饭再选村长,在这里没有用“上午”、“下午”来分隔时间,而是用吃饭,因为当时的农民还不习惯看钟表,在平时的生活中农民也都是按照吃饭来划分时间和活动的,这是符合农民生活习惯的。西北的农民还有一个习惯,就是端着碗到处走着吃,例如年轻人吃饭时总是叫李有才念新的快板,我们可以想象这时一定是大家把饭拿到李有才的窑洞里或者聚到槐树底下来吃的。从这些描写上可以看出赵树理对农民的生活习惯是有很细致的观察的。
赵树理描写农村的习俗不只是表现农村生活,还包含着对农村封建文化的批判。《李有才板话》中谁有事要到村公所去说说,首先要带上面和肉,在场的人每人一份烙饼,吃了之后才说理;在《李家庄的变迁》中,吃烙饼被描绘的更加细致,每个人按照身份应该拿几份,吃的过程,谁应该摊多少,都非常细致地描写出来。而那些主持“公道”的人,是那些可以仗着权势随意欺压村民的人。这样的民俗正是一种“背靠‘大树’,横行乡里的山西特色”[7]。赵树理想要通过这一习俗表现尽管封建统治已经瓦解多年,但封建制度在农村丝毫没有动摇。
在《李有才板话》中并没有描写的一个最能表现地方风俗习惯的活动就是婚嫁。其实婚嫁在赵树理的小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二黑结婚》、《登记》、《邪不压正》等多篇小说都有对婚嫁习俗的描写。《邪不压正》中刘家送来聘礼,抬食盒人的排列顺序,进门后的程序,食盒里装的东西,还有女方家对聘礼的“不满”,待客时对生人怎样、对熟人怎样等等,赵树理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精心的描绘,让人读后都感叹他对农村习俗的了解之深。赵树理正是通过这些旧习俗反映封建思想在农村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显示了要消除农民头脑中的封建思想,还需要长期而且艰苦的过程。
3.典型人物的塑造
 赵树理的作品之所以能够真实地反映农村生活,还在于他塑造了很多典型的农村人物形象。赵树理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农民思想感情的变化十分熟悉,所以赵树理刻画形象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来源于丰富的生活经验,来源于他在生活中的所见所感。 赵树理小说的乡土叙事分析以《李有才板话》为例(4):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171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