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三国演义》在文学史上地位(2)

时间:2018-06-16 15:35来源:毕业论文
(一)严肃的现实主义 纵观《三国演义》全文,作者在书中人物和故事的结局尽与历史吻合。罗贯中对刘备的形象可谓极力文护,然在史料记载中的情节


(一)严肃的现实主义
纵观《三国演义》全文,作者在书中人物和故事的结局尽与历史吻合。罗贯中对刘备的形象可谓极力文护,然在史料记载中的情节依然如故。即便作者站在封建时代的观点,努力塑造的仁君形象刘备,对他倾注了最大的同情,却没有抹去刘备入西川时借人之口,行掠人利己之事的事实。《三国演义》第751十回引正史原文:“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橘,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书中刘备的这番自白,在无意中戳穿了他的假仁义,他之所以行宽仁,其实不过是一种反曹操的策略。
罗贯中在书中在核心人物描述上,极其注重事情发展与历史真相相符,这不仅体现在刘备入西川夺取本家刘璋地盘之事。诸葛亮也是书中极力想塑造的一个
良相,机智聪明,惹人爱戴、敬仰,然而,依然在故事的发展上采用现实主义手法,逐渐由喜变悲,最终陨落在五丈原的军营。虽长言可惜,历尽溢美之言辞,却宁显凄凉,没有在书中为他安排善美的结局。在描述核心人物曹操的言行和对事情的判断上,虽为作者言语间不屑,却也在某些方面体现出操作为一个将相者的大气与宽和。“青梅煮酒论英雄”一篇,虽然一直从刘备处作手,言如何;却也极尽曹操之大气。《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描述,既有“所过之处,杀伐便野”的残酷,也有所谓“极尽虚假”的“爱民如子”的事实。
在对待曹操的仁爱之举,作者总是选择以旁白的方式批判其虚伪奸诈,而不选择抹去其言行之间体恤下属、保护底层农民利益的事实,体现了作者尊重历史事实、即便严肃悲切、批判和不认同也要尽力文护正史记载人物事件的态度。
(二)故事的浪漫主义
《三国志•周瑜传》在谈及赤壁之战时写道:“……时风威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江表传》也有这样的描写:“时东南风急,……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尘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柴(寨)[3]。”而唐代诗人杜牧在《赤壁》一诗中则从另一角度说得更加肯定、形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明了若不是东风提供给周瑜的方便,东吴军队定然无法战胜北方曹军[4]。
众所周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把蜀汉视为汉朝正统后裔,把蜀汉人物,如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当作正面人物来写。罗贯中《三国演义》不但把人类的智慧集中到诸葛亮的身上,而且还把人们的希望和理想通过诸葛亮这一形象体现出来。小说用了大量的篇幅把诸葛亮写成了一位具有战略眼光、善于审时度势的政治家、外交家,一位精阵图、明兵势、有奇计,足智多谋的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通天文、识地利、知奇门、晓阴阳的人物,他甚至能驱使751丁751甲,能吁风唤雨[6]。这一节,作者没有深究历史资料——东风到底何处而来,为了塑造诸葛亮形象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 《三国演义》在文学史上地位(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1787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