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取喻于生物
利用动物的多姿态表现来喻人,不仅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更使得小说更有幽默感。例如在描写方鸿渐回到上海, 房子难找时, 写道: “上海仿佛希望每个新来的人都像只戴壳的蜗牛, 随身带着宿舍。”使用带壳的蜗牛来比喻房子的紧缺、生活辛苦, 用调侃的语气表现一种灰色幽默,寄托虚无的愿望,表现出方鸿渐对当时生活的无奈,内心的彷徨, 比喻十分贴切。
小说中写方鸿渐夫妇去陆太太家吃饭, 临走, “鸿渐先听她有‘讨厌话’相劝, 早像箭猪碰见仇敌, 毛根根竖直。”一句话,就将鸿渐的“敌意”与“临敌”的状况形象地描写出来, 更准确地抓住了方鸿渐一瞬间的心理状态,这些生动的比喻,显示了作者观察生活的深刻性、运用的灵活性,多样性。
2.取喻于日常事物与自然景物
《围城》中有许多取喻于日常事物的比喻,通俗贴切。如在刻画李梅亭的形象时, 说“李先生少了那副黑眼镜, 两只大白眼睛像剥掉壳的煮熟鸡蛋。”用剥了壳的煮熟鸡蛋比喻李梅亭的白眼睛,跃然纸上的是他大而白的眼睛。这个比喻也为后面描绘李梅亭的形象作了伏笔,一个白多黑少、淫邪狡猾的人深深印在了脑海中。
作者还善于利用自然景物的特性作比喻, 表现出他对日常生活的细致的观察。如写方鸿渐一行人历尽艰辛到达三闾大学时,钱钟书先生这样写:“同路的人, 一到目的地, 就分散了, 好像一个波浪里的水打到岸边, 就四散溅开。”把经历了辛苦、风雨同舟的同行人到达目的地后聚合力解散、各归其位现象喻为一个波浪里的水打到岸边, 就四散溅开。这个比喻深刻揭示了人间世态炎凉, 恰如其分地利用了波浪四处溅开的特性来描写人的行为,新颖且不落窠臼。
3.取喻于封建礼教
封建礼教在旧中国像神谕一般的至高无上,同时,封建礼教也是一部中国人民辛酸的血泪史。《围城》中多处取喻于封建礼教, 用一种调侃的语气,表现出作者对封建礼教深刻的认识和讽刺。例如在描述方鸿渐的弟媳时:“大家庭里做媳妇的女人平时吃饭的肚子要小, 受气的肚子要大;一有了胎, 肚子真大了, 那时吃饭的肚子可以放大, 受气的肚子可以缩小”,一个“大”“小”的比喻,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贱的现象,母以子贵的礼教意识。
4.取喻于西方文化
作者将西方文化融入小说中,恰到好处的做到了‘中西合璧’。例如写方鸿渐的博士文凭时,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 可以遮羞包丑”。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是用来遮羞包丑的。这一比喻揭示了高雅的文凭虚伪的一面。比起真才实学,这看似崇高的一纸文凭也不过是掩盖“空虚、寡漏、愚笨”的遮羞物而已。这里作者揭示出文凭如一身假外衣,包裹着丑陋和羞耻。靠着这一身外衣,假学识也成了真的。侧面鞭挞了当时学术界的不良之风和对利用文凭欺世盗名行为的鄙视。
5.取喻于国政时弊
《围城》的主要内容是30年代,对中国知识分子的讽刺。这似乎并不关国事、百姓疾苦。但作者对国政时弊表现出鲜明的立场,深刻揭示了30年代社会的黑暗与无情。
在描写赵辛楣与方鸿渐初次见面, 赵辛楣误把方鸿渐认成情敌,而方鸿渐毫无作为时写道: “鸿渐也许像这几天报纸上战事消息所说,‘保持实力,作战略上的撤退’”, 30年代后期, 日本侵华, 国民党却消极抗日, 无视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围城》中多处用国政时弊作喻体, 间接表达了作者对国政时弊的关注与认识。 《围城》的比喻语言艺术(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18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