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重华在清代诗坛别树一帜。他提出“诗有三要”的诗学观点,即发窍于音、征色于象、运神于意,对诗歌音韵声律、设色构象和立意内蕴及其间相互关系有独到的见解。对于诗歌的音韵声律,他崇尚“天籁”,主张初学者从悟音入手,而又不拘泥于音律的规律。对于诗歌的设色构象,他重视写景在赋比兴手法中的作用。对于诗歌的立意内蕴,他追求以“神”运意的境界。26278
[毕业论文关键词]李重华 《贞一斋诗说》 “诗有三要”说
李重华,字实君,号玉洲,江苏吴江人。生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卒于乾隆二十年(1755),享年七十四岁。
李重华出生于吴江诗坛名家,刘大櫆《翰林编修李公墓志铭》载“宋忠定公某之十七世孙,世家常州之无锡,其后迁吴江,历五世而至东崖公寅。”其父李寅博通经传百家之言。在底蕴深厚的家学耳濡目染之下,又有父辈言传身教,李重华自小就显出过人的天资。书载,其“天赋俊才” ,“读书三遍即弗忘” ,“少岁出语,即能越俗” ,“倾其行辈” 。其父殁后,从师张大受,极受赏识,谓其“玉州才子文章炳彩凤” 。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之《诗谈杂录》中亦提及,每与师论诗,“业师欢赏久之” 。从师求学间,李重华又结识了当时的著名学者沈德潜、朱彝尊、赵执信、张伯行等人。当时盛行文人结社之风,志同道合的文人寄兴于雅集,促进了他与文人之间诗学观的交流与沟通。我们研究其诗学观可以发现,李重华这段交游结社的经历对其后来诗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雍正甲辰(1724)年,李重华中进士。雍正十年,其典试四川乡试。雍正十一年,李重华自蜀还京,将此期所作诗作辑成《蜀道集》。是年,因保举案落职而留京,与邹升恒、周长发、张鹏种、沈德潜倡城南诗社,汲引后学。后学如袁枚、胡天游等皆受李重华的指导汲引。乾隆十一年,其子李治运任陕西榆林知府,李重华与之同往,任书院长。期间,又受聘于陕西巡抚陈宏谋,主讲关中书院,为诸生讲经名义,有《易》、《诗》、《书》三经附义751卷。其自定所著《贞一斋集》十卷、《贞一斋诗说》一卷。集中收录李重华巴蜀、山左游历时期作品众多。其遍游巴山蜀道、潼关内外,挥笔如椽,笔力健拔,尤善古体诗。沈德潜《李玉洲太史诗序》谓:“先生之蜀,走栈道,入剑阁,经白盐赤甲,吊屈原、武侯、杜老、苏公遗迹;客山左,登泰岱,渴孔林,观蓬莱,天风怒涛、青红海市诸幻境。”李重华游遍大江形胜,逸兴遄飞,五岳山川之美景化为笔下灵动诗篇,“天授之才,有扩之而无尽” 。
其作《贞一斋诗说》又名《玉洲诗话》,由论诗答问和诗谈杂录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论诗答问》三则,综论诗歌理论“诗有三要”说和“诗有五长”说以及阐述了其对唐宋诗的看法,具有高见卓识。后一部分《诗谈杂录》,存录李重华日常生活感兴式的评论,对各形式诗歌的艺术风格特点、不同朝代诗歌作品的特点、作家作品的风格音律技巧以及诗歌的鉴赏态度与方法等方面多方论述,见解精辟。其诗论思想充分体现了李重华博采众家之长,又能探幽发微、独出机杼的特点。钱泳于《屡园谭诗》谓清代乾隆诗坛“沈归愚宗伯与袁简斋太史论诗判若水火:宗伯专讲格律,太史专取性灵”。面对沈德潜与袁枚的格调、性灵二说之争,李重华能殊无偏废,又“能于二家之外别树一帜” ,自出新说。其亦于《贞一斋诗说》中自称“吾所言古人未及言也”。 李重华的诗学命题“诗有三要”说: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20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