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受生活环境和个人心理因素影响,余秀华诗歌中表现死亡的内容占了诗集中大半比例。这些诗歌从情感词、色彩词、和意象词诸种角度表达了诗人对死亡的哲学、美学思考。诗人借对死亡的神秘感和美感的探求阐释了生命的终极意义。32236
毕业论文关键词:余秀华 诗歌 死亡 美学
网络写作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文学创作者的选择,相较于传统写作,通过网络写作“成名”的创作者不在少数,比如小说界的烟雨江南、唐家三少等,诗歌界的诗阳、荆溪等。2015年初,一位叫余秀华的湖北农家妇女因其特殊的人生遭遇和过人的诗歌才华被媒体曝光在了大众面前,并在小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余秀华热”。虽然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过几次诗歌热,比如 “朦胧诗”热、“汪国真”热、“顾城热”、“海子热”等等 。但此次“余秀华热”的开始似乎有些尴尬,在诗人出名的所有原因中媒体的炒作盖过了诗歌本身的成功。作为一个读者,我因此得以接触到余秀华的诗歌,并从她充满生活之气的文字里捕捉到了关于生命行走时那些“摇摇晃晃”的疼痛感,与一个本该执著生活的人偏偏对死亡的无数次眷恋。
余秀华,女,1976年生,湖北钟祥石牌镇横店村人,诗人。代表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月光落在左手上》(下文引用的诗歌均来自此两本诗集)。许多人认为,诗歌是是知识分子的专利,但是,十751年创作历史,两千余首诗歌,证明了余秀华诗歌创作的价值。(虽然余秀华自己也曾写道:“作为一个农人,我羞于用笔墨说出对一颗麦子的情怀”《五月•小麦》)。她的令人同情的经历启发了她文学上的灵感,脑瘫、长期和大自然独处,也就自然比常人有更多时间在理智上思考得深一些、精神上行走得远一些。不过,余秀华诗歌的形成不仅与她个人的身体残疾有关,还包括其它一些影响文学创作的因素。
种族、环境和时代是三个影响人类文明的重要因素。余秀华的生活环境(鄂中部)提供了她写作的民族土壤。余秀华的身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其写作也带上了农民的印记,比如诗歌用字简洁朴素,丝毫不华丽夸张;意象选取也都是典型农家事物(麦子、村庄)。与城市诗歌不同,余秀华笔下没有参天的城市高楼,没有文雅舒静的咖啡馆和调子悠扬的音乐,有的只是江汉平原的乡村图景,比如田野、村庄、土地、河流,还有各种余秀华家的庄稼以及大自然神赋的诸多奇迹。诗人的活动范围显然限制了诗人的诗歌创作的想象范围,但却为诗人创作提供了发源地。初读余秀华的诗歌,不仅没有想象中乡村田园的安逸与乐趣,反而充满了战斗式的紧张感,那些诗歌给读者的直接感受是“孤独者的喧嚣”、是“含泪者的欢笑”。因此,“幸福美满”、“随心致性”的字眼并不适合诗人余秀华。她的诗歌,字里行间教人有种戴上了枷锁、镣铐而欢欣跳舞的感觉,格调是局促、悲伤的。
生命、死亡和爱情是文学的三大母题,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以诗歌这一体裁为例,死亡主题的大量出现是现代诗歌史上的重大现象 。比如李金发、穆旦、、灰娃等。他们从不同的立场,宗教、政治、美学、哲学……思考不同阶段的死亡。有新月诗派探寻死亡本质的诗意类,也有九叶诗派的向死而生的哲学宗教话语类,更有通过死亡思索个体存在意义类的诗歌。诗人余秀华也写“死亡”,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写。在其新出版的两本诗集中,描写死亡的诗歌占了绝大多数。
死亡之所以令人着迷,首先是因为它是未知的、神秘的,而诗人通过对它的解读可以找到更多的生命可能。其次,余秀华的时代是个性飞扬的时代,“文艺中向内转的倾向导致了人对自身处境的全面反思” 。此外,“不少作家或者过早目睹了家庭的不幸和亲人的死亡,或者受父母职业和居住环境影响,或者由于自己突发车祸、疾病等等过早感悟了死亡。这种直面死亡的诸种感受会在他们的心灵产生强烈的感情印记,从而反映在他所从事的艺术活动中” 。余秀华因为从小身体有残疾,因此,她的身心也都饱受折磨。不过余秀华没有把死亡仅仅视为自然的运转,她赋予了死亡更多美学意义。这些死亡主题诗歌,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人生态度、文学观念,也剖析了当代人的普遍心理状况。 论余秀华诗歌的死亡美学内涵: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28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