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语言经典之处更在于微言大义,凝练成短语更是具有哲学意,应用性极强。他教导我们要有“恻隐之心”,要“与人为善”;面对选择是要能“舍生取义”,面对责任时要有“舍我其谁”的魄力;做事切忌“事倍功半”,“舍近谋远”等等。这些成语至今仍旧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被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丰富着我们日常交际的语言。
由此可见,孟子确实是博学的语言艺术家。
3.知言善辩,技巧灵活
孟子非常的睿智机敏,他善于察觉辩论对象说话的意图,从而把握辩论的先机,进而掌握主动权,加之以他善于熟练运用多样的辩论技巧,于是在辩论中他能无往不利。
孟子与齐宣王之间“以羊易牛”的谈话和关于“声、色、货、利”的有趣“对招”也非常好地体现了孟子的知言善辩。他总是能恰到好处的照顾对话者的心理,“以羊易牛”一例中忽擒忽纵,技巧高超,巧妙地标榜齐宣王的仁爱,让齐宣王感激诚服,从而让齐宣王心悦诚服地肯定孟子要推己及人,关注大我,仁泽百姓的建议。
“声、色、货、利”的对话也是非常有意思。首先齐宣王的正室妻子钟离春是当时公认的超级丑女,对于一个非常好色的诸侯王如何会娶一个超级丑女呢?所以这里的喜好声色货利之论应当齐宣王打太极的借口。而孟子面对这些都能说这些爱好是可以的,重要的是要推己及人,惠泽天下,这种喜好就是值得表扬的。面对齐宣王的推脱,孟子运用诱问法,顺势引导法等技巧又将对话内容回到了他的主题——仁政。这正体现了应变灵活,时刻不忘宣扬仁政理想的孟子形象。
当齐宣王想与孟子探讨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时,这一话题对于推崇王道,认为“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的孟子来说自然是不想多谈的,于是孟子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就这样孟子巧妙的避开这一话题并自然地将重心转到了自己王道学说上。
这里的回避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孔子讲过许多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如:“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等;另一方面孟子说到:“桓公之於管仲,学焉而後臣之,故不劳而霸” 。由此可见,孟子确实在回避而且回避转换之术非常高超。
对于孟子高超的辩论技巧,有专门的文章讨论过,这里就不一一列举。透过这一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灵活机敏,辩术高超的孟子。 《孟子》论辩艺术的得失分析(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32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