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时代的文化背景对徐志摩诗歌的影响
徐志摩生活的时代背景刚好是文化变革创新与社会各阶层矛盾极具尖锐的时期,是中国社会逐渐从固步自封走向开眼看世界的时代,人们的现代性思想开始苏醒,人们的个性意识摆脱了传统封建思想的桎梏从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五四运动、国共合作、狂飙运动、北伐战争;社会动荡,民生疾苦,矛盾尖锐;徐志摩生活在这样的历史大潮流中,与当时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他将改变社会现状当成己任。他在国内上大学时,也就是1917年,他曾亲身感受到军阀混战的惨烈景状,他憎恨这“抹下西山黄昏的一天紫,也涂不没这人变兽的耻[3]”的社会,他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想改变中国的现状,是社会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但这个旷世奇才是天真和浪漫的,他的人生追求是自由、爱与美,他对人生自由和恋爱自由的渴望是他理想主义的全部内容,他的个人的理想主义与中国社会的现实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和难以调和的矛盾,在个人生活中他与林徽因的感情无疾而终,他的感情理想也破灭了;他一直以来倾心所追求的理想的人生和理想的社会仿佛是不可能实现的。五四运动剧烈地冲击了中国的文化界,在这种冲击下徐志摩等人组织发起了新月社,这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他们的理论主张是“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和音乐美;这一理论主张对徐志摩诗歌中意象美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理论性的基础作用。在此期间徐志摩创作了大量作品,《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翡冷翠的一夜》等作品充分体现了徐志摩诗歌所独有的意像美、音韵美和结构美。 论徐志摩诗歌之意象美(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33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