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析天一阁的藏书特色及作用(2)

时间:2019-08-07 19:50来源:毕业论文
(1)私藏阶段(1566一1935):由范氏家族管理。天一阁始建于明代嘉靖四十年,于嘉靖四十五年竣工。范钦过世后,他的长子范大冲继承了天一阁,由此开始了


(1)私藏阶段(1566一1935):由范氏家族管理。天一阁始建于明代嘉靖四十年,于嘉靖四十五年竣工。范钦过世后,他的长子范大冲继承了天一阁,由此开始了范氏家族对天一阁的管理。20世纪30年代,地方政府开始参与到天一阁的管理中,总共延续了350年。
(2)社会公益共管阶段(1935一1949):20世纪30年代,天一阁陷入了绝境,主要原因是私藏无可避免的弊端所致。藏书虽为范氏家族带来名气,但无法带来财富,再加上随着书籍数量的增多,管理经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范氏的后人渐渐不堪重负,开始推卸藏书责任并且不愿承担管理经费。到民国时期,民国学人对书籍的厚爱迎来了天一阁的新生。这个时候许多名人,如马涯民、冯贞群、朱鼎煦、杨菊庭等号召对天一阁进行了一次整修。他们将文庙中的尊经阁,依照原来的样子迁建到了天一阁内,并在天一阁的北面建造了“明州碑林”。他们的不懈努力,使天一阁得到了很好地发展,天一阁归入社会管理,在天一阁的发展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
(3)公藏开放阶段(1949年一至今):1949年6月9日,天一阁被宁波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接管,天一阁开始进入公藏开放阶段。虽然天一阁被文教部接管,但是范氏子孙仍有些成为公职人员,继续承担着对天一阁的管理工作。在党和政府的照顾下,天一阁得到了大量的资金资助,因此进行了多次大整修,同时又选拔优秀人才,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并且还曾数次邀请著名版本目录学家、文物鉴定专家,如赵万里、顾廷龙、谢国祯等到天一阁交流并进行指导,或者帮助鉴定,或者举办讲座,传授一些知识,使天一阁能够更加健康的发展。
二、天一阁管理制度
黄宗羲曾在《天一阁藏书记》中这样感叹到:“尝叹读书难, 藏书尤难, 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但是天一阁却将藏书保存的非常之好,这与天一阁所采取的严格的管理制度是分不开的。
首先,严密的防火措施。天一阁采取了严禁火种出现;利用风水理论;建造防火墙等措施。天一阁要求做到完全杜绝火源,因为藏书都是纸张,遇火将会一发不可收拾。虽然古代的藏书楼都注重防火,但是由于藏书楼本来就是木质结构的建筑,因而它不能够很好地防火,所以平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骆兆平在《天一阁丛谈》中记载到:“明代著名学者钱谦益的‘绛云楼’,藏书特富,其中有宋刻孤本,但是由于藏书楼内住着家属,小孩闹玩,油灯倒地,引起大火。绛云一炬,缥缃签题荡为灰烬,使后人感叹不已。” 钱谦益的绛云楼由于遭遇火灾,藏书遭到巨大的损失,因此范钦非常注重防火,并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不允许带火进入天一阁的同时,还用水来克制火。范钦为何要将他的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呢?其实这与防火有着密切的关系。《易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天一生水,地751成之”。范钦不但依据古书上“天一生水”的说法,取“以水制火”的意思,移“天一”二字名阁,而且还取“地751成水”的意思,来进行书楼的布局设计。 希望借此能够起到防火的作用。范钦在利用风水理论的同时,也积极在天一阁边上建造防火墙,使火种远离天一阁。
    但是这些严密的防火措施并没有很好地被传承下去。建国前,范氏家族的后人因为社会地位的衰落以及经济的日益窘迫,防火力度开始减弱。1931年,郑振铎和赵万里拜访天一阁时,就曾看到天一阁楼下有人在烧火煮饭。这种情况直到1953年才有所改善,政府出资购入天一阁西面的房子,通过这种方法使灶间单列,这样就可以使火种远离天一阁,同时能够更好的管理用火。除了让火种远离天一阁以外,政府还在天一阁的屋顶上安装了避雷针;并且严禁在天一阁内安装电气设备;同时要求拜访天一阁的人都不允许吸烟,通过上述防火措施,使天一阁与火源隔离。同时政府也注意到了范钦“以水制火”的观念,在扩建整修的过程中贯彻了这种思想。不仅安装了自来水管及消防龙头,而且在东园的扩建工程中坚持以池水为中心。同时,天一阁现在能够健康的发展,还应该归功于天一阁的管理部门。是他们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能及时的处理。 析天一阁的藏书特色及作用(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3721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