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家思想批判者形象
在《庄子》一书中,老子曾多次以儒家思想的批判者的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天运》篇中“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一节中孔子拜见老聃讨论仁义,而老聃却以“夫仁义惨然乃憒吾心,乱莫大焉”[4]将孔子给堵了回去,批评了孔子的仁义之说。显然在他们两个人的讨论当中,老聃是以一个与儒家立场相异者的形象出现的。《天运》篇中子贡还曾二次拜见老子,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家的代表却被老子批评得无力反驳。《天运》篇中这一节老子两次抨击仁义,批评儒家思想,显然是在借以老聃之口教训儒家的孔子、子贡,也就是说《庄子》一书在这里其实是赞成老聃这一做法的,其也是站在儒家思想的不同面的。而在这一段文本表述中,其实除了让老子展现一种儒家批判者的形象之外,还借孔子之口对老子的形象做了另一个定位:即神龙见首不见尾之“龙”。通过孔子之口赞赏老子,很显然有抬高道家思想的意。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双方只是追求的大道真理不同,而其中的批判不是普普通通的简单的批判,更是对手之间的一种惺惺相惜。
在《庄子》书中很多处都出现过类似的批判,无论出现在哪个篇章中,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天道》篇中老聃是周之征藏史,孔子欲西藏书于周室前去询问老聃之意,而老聃不予允诺。孔子便翻箱倒柜地翻检经书加以解释说这些书的要旨在于“仁义”,但老聃却不置可否地说孔子的仁义之说其实就是在“乱人之性”。在此篇中老聃又一次以儒家思想的批评者的身份出现。
(二)他人师长形象
在老子以儒家思想批判者的形象出现的时候,在某种意上无疑已经把老子抬到了师长、尊长的位置上了。而这种师长、尊者形象在《庄子》中老子形象出现之处,很显然是不断地被强化被突出的。在古代“子”、“夫子”是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相当于老师,而在《庄子》一书中老子多被称为“夫子”。在外篇、杂篇里老子的形象多是他人师长,乐为人师。
《田子方》篇中孔子向老聃请教何为“游心于物之初”,听过老子解释后谓之弟子颜回,“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意思是要不是先生启发我的蒙蔽之处,我真不知道天地的大全。由此可见孔子对老子还是比较尊重认可的,还是比较感激老子的,甘愿以他为师。《知北游》篇中孔子向老聃询问何为“至道”,老子告知“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也[5]”。这亦是为孔子师。而在老子、孔子同时出现的多个故事里,都蕴含着老子为孔子师的意。
在《庄子》中,老子不仅为孔子师,老子还为其他人解决问题,传道授业解惑。在《耿桑楚》篇中有“老聃之役有耿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垒之山”句。此句是省略句,句子中的“以”是介词,省略了宾语“之”,指上文的“老聃之道”,可知其是耿桑楚之师。在《应帝王》篇中阳子居想老聃请教何为“明王之治”,老子回答说其是“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 。《寓言》篇里阳子居又一次向老子请教,可以看出阳子居是老子的学生,老子是阳子居之师是毫无疑问的。其实对于老子师长形象的塑造并没有很多其他外在形态的表现,主要是在于作为思想上的师长,更多的是从哲学高度上对其进行高屋建瓴式的点拨,让其能够醍醐灌顶。 《庄子》中的老子形象(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39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