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蜕变的女人论莎乐美的形象变迁(2)

时间:2020-05-28 21:38来源:毕业论文
希罗底的女儿进来跳舞,使希律和同席的人都欢喜。王就对女子说:你随意向我求什么,我必给你。 她就出去对她母亲说:我可以求什么呢?她母亲说:施洗

“希罗底的女儿进来跳舞,使希律和同席的人都欢喜。王就对女子说:‘你随意向我求什么,我必给你。’

她就出去对她母亲说:‘我可以求什么呢?’她母亲说:‘施洗约翰的头。’”[1]

圣经中对先知约翰之死的描写很简单,但是我们仍可以明显看出希律王的妻子——希罗底,她才是推动这个故事发展的主要人物,是事件背后的主要实施者。先知约翰在众人面前抨击她违背人伦且不道德的行为,导致心肠歹毒的希罗底耿耿于怀,于是试图报复约翰。在整个谋杀施洗者约翰的事件中,希罗底的心如蛇蝎很容易就让我们忽略了这样的一个人,那就是她的女儿——献舞者莎乐美。在故事中可以看出,莎乐美是一个无知的少女,但在众人的眼中她只是一个被利用来杀人,却不知为何杀人的无名工具。圣经记载此故事的最大目的其实在于用希罗底的阴毒和莎乐美的无知烘托施洗者约翰的光明磊落和大义凛然。虽然此时《圣经》中简要描述的莎乐美形象隐约表现出人类的内心追寻自然和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但是她无论表现的多么天真无知,心地单纯也只是作为一个配角出现,这则故事中的莎乐美出现的最大意义其实在于开启了有关莎乐美故事的母题。

莎乐美在《犹太古史》中才得以摆脱各种指代性称谓,拥有属于自己的名字——“Salome”,但是她依然只是个毫无主观意愿,一切听从母亲安排的扁平人物。莎乐美在《圣经》中形象的模糊性正好让她在之后的文学艺术创作中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圣经》简洁含蓄的文体特点,造成所述事件的多处空白,这样的空白为后世西方文学家艺术家重新塑造杀莎乐美形象提供了种种可能和契机。后世的诸多文学艺术家都试图运用自己的方式来解释莎乐美形象的神秘,因此这个至今仍然活跃于文学艺术舞台上的女性形象——莎乐美,变得越来越丰满生动、充满魅力。

(二) 变幻于千年绘画中的“美丽女性”

六至十世纪时,基督教在发展的初期为了向目不识丁的百姓宣传教义,提出用图绘的方式来表现《圣经》教义。于是“在头一个千禧年间,绘画艺术成为教堂和手绘经文中的一个有效工具,把《圣经》中的故事和教义,以壁画或经书插图的方式呈现出来”[2]。但此时的绘画引用圣经的这则故事都是为了赞美先知约翰大无畏的殉教精神,或者对莎乐美避之不谈,或者将约翰之死归咎于莎乐美的舞蹈,认为莎乐美之舞是一支裸舞,会迷惑人心,致人死地。“中世纪的艺术并不是想对具有诱惑力的躯体进行赞扬,而是想让人对女性美产生恐惧,并表现出她们的美与堕落和撒旦之间的联系”[3]。导致这时的莎乐美形象具有强烈的负面色彩。到了十一至十四世纪时,同样是因为先知约翰在基督教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莎乐美在“约翰之死”中所扮演的角色,“莎乐美之舞”与“约翰之死”的故事成了艺术家们经常表现的题材。

文艺复兴起源于十四世纪的意大利,本意是复兴被遗忘的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实际上是欧洲资本主义文化思想的萌芽。文艺复兴提倡“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4]。因此人文主义者将眼光重新投到了古希腊罗马时期,创作出一大批对人和人性的歌颂与赞美的优秀作品。莎乐美的形象就是在这样的文学氛围中逐渐发生的转变,可以说莎乐美形象的逐步明确基本能够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的特征。

首先是十五世纪的壁画中将莎乐美之舞、约翰之死和莎乐美呈首级三个场景集中在一幅图上,将莎乐美跳舞的场景置于画面中央来展示,使得观众的眼球都被莎乐美纱裙和舞姿吸引,仿佛这个柔弱美丽的纱衣少女才是这个故事真正的主角。壁画里的莎乐美在面对约翰之死时表情表现出一丝的不忍使莎乐美的形象不再和撒旦与堕落有关源Z自+751=文-论(文+网[www.751com.cn,而是散发出纯美的少女气息。原本是故事主角的施洗者约翰的头颅反而被置于画面的一角,似乎是因为作者的关注度不够,这个故事中先知约翰的主角地位逐渐被莎乐美所取代,壁画整体的基调也不同于之前的悲怆感动,表现出浓重的尘世气息。 蜕变的女人论莎乐美的形象变迁(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53111.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