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论电影《新少林寺》对《少林寺》的突破与发展(2)

时间:2016-12-03 12:00来源:毕业论文
(一) 《少林寺》侠义精神的宣扬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用这样的话来概括游侠精神: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驱,赴士亡厄困,


(一)    《少林寺》——侠义精神的宣扬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用这样的话来概括游侠精神:‘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驱,赴士亡厄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此乃武侠精神之本质。”[2]所谓“侠”即是指行侠义之人的行为特征,而“义”则是中国侠士之魂,是指行侠义之人的行为标准和道德追求。一般来说,惩恶扬善、除暴安良、崇尚正义、仗义执言、乐善好施等,这些都是侠义精神的精髓之所在。
可以说,宣扬侠义精神成为了大多数武侠影视剧的主题思想,侠义精神体现了中国功夫的精髓,如《醉拳》、《新方世玉》、《黄飞鸿》等传统武侠剧中的主人公个个身怀绝技,惩恶扬善,他们虽然相貌平平,但是性格鲜明、气质脱俗,具有典型的侠者风范。《少林寺》作为传统武侠剧的代表,其主题思想也深刻的体现出了侠义精神。
电影《少林寺》将背景设定在隋末年间,在那个民不聊生、群雄割据、逐鹿中原的年代,一个英雄少年身负家仇血恨,投奔少林,习武报仇。电影《少林寺》将觉远塑造成了正义的化身,影片中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多次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危去救助唐王,他在刀光剑影中除暴安良,匡扶正义,快意恩仇。而王仁则的残暴则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使他成为了公众的敌人,觉远的复仇就自然而然的迎合了民众的需求,他这种惩恶扬善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一个侠者应有的大义,不禁让人拍手称快。《少林寺》塑造了一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侠客形象,迎合了观众的武侠情结,让人们在主人公的身上找到一种情感的认同。
由此可见,82版的《少林寺》是以侠义精神取胜的,并不是靠电影的特效技术去哗众取宠,宣扬侠义精神是它的主题思想。在那个民不聊生、人命如草的时代里,身负国恨家仇的人们只能在刀光剑影里除暴安良、匡扶正义。剧中导演不惜使用大量的镜头来展现那一招一式的少林真功夫,并且还在屏幕上加以标示说明,北宗枪法、长刀术、绳椎木、地躺拳、少林醉棍,一一道来,毫不含糊。足以可见,“真功夫”是《少林寺》取胜的法宝,通过电影《少林寺》的传播,侠义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宣扬。
(二)《新少林寺》——禅佛思想的阐释
相对于《少林寺》传统武侠剧的复仇主题而言,《新少林寺》的叙事内核则是“救苦救难”、“度己度人”的禅佛思想。禅佛思想在传播的过程中,融合了儒家的“入世”思想和道家的“出世”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新少林寺》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精彩绝伦的少林武功,还可以从中领悟到普度众生、救苦救难的佛家思想。如果说《少林寺》侧重的是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那么《新少林寺》则更多的反映了少林佛法精神的“救己”与“救人”,全片被一片浓浓的“禅佛”思想的意所笼罩。
首先,佛法精神中的“救己”思想在侯杰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剧中的主人公侯杰曾是一个心狠手751、手刃兄弟、割据一方的军阀,他曾当着众人的面嘲笑少林寺“天下武宗”不外如是;他还教训他的小弟:当你占上风时,就要斩草除根,不留后患。纵使他骄横跋扈、纵横捭阖,却难逃自身劫数,正所谓“万事皆空,唯因果不空,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他最终还是没有逃脱佛家的“因果报应”。他在杀死自己昔日的兄弟宋虎的同时,也遭到了与自己情同兄弟的曹蛮的背叛,就连他最疼爱的女儿也被其手下杀死,他最心爱的妻子也因对他的怨恨离他而去,一时间,曾经呼风唤雨的将军也变得如丧家犬般落魄。连续的动乱与杀戮,兄弟的背叛,亲人的离开,就连他的生命都失去了最起码的保障,这使得他在精神上也找不到可以寄托的地方,正是这样的环境下,宣扬“一心向佛,普度众生”的少林寺便成了他精神上的栖息地。于是,侯杰便开始在少林寺进行心灵的修行。剧中的一些细节的描述也见证了这个过程:从一开始侯杰出去布施时不愿正眼看灾民,到主动救助灾民,直到可以坦然的从纯真的孩子手中接过窝窝头。将禅武境界推向高潮的是侯杰雪夜练武的片段,在一个寒冷的夜晚,侯杰看到一个小和尚在习武,他感到十分的好奇,就问:“你不冷吗?”“冷啊!就是因为冷所以才练武。”小和尚简单质朴的回答却深深震撼了侯杰的心灵,练武不是为了报仇,而是为了御寒,没有掺杂任何杂质,随心而出,随意而发,以武修禅,这就是“禅武”的最高境界!侯杰修禅的过程也是救己的过程。 论电影《新少林寺》对《少林寺》的突破与发展(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63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