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执”的迷惘与哀伤
人生总是充满了变数,三毛精心构造的永恒爱情故事的“沙堡”,却因为男主角荷西的突然离世而瞬间崩塌。荷西的意外溺亡使得三毛再次陷入了迷惘的泥沼中,孤独,寂寞,哀伤。荷西是三毛人生路上的指明灯,三毛的精神支柱。荷西一走,三毛的世界便立刻陷入黑暗,心如死水,而年少迷惘时的死亡念头又开始萦绕在三毛心头,挥之不去。在她后期作品集《梦》中我们又开始感受到她文字中那浓厚的死亡气息,如鬼魅般盘旋在她的思想中。“许多个夜晚,许多次梦回午夜的时候,我躺在黑暗里,思念荷西几成疯狂,相思像虫一样慢慢啃着我的身体,直到我成为一个空茫茫的大洞。夜是那样长,那么的黑,窗外的雨是我心里的泪,永远没有滴完的一天”。[4](p82)失去荷西的三毛就像被掏空灵魂的躯壳,浑浑噩噩的回到了故乡疗伤。生活的不幸和生活题材的匮乏,使得三毛后期的作品内容空洞、神秘,思想迷乱复杂。
三毛后期的作品也可归结为两类:一类是对已逝的美好生活的凭吊,代表作品是《梦里花落知多少》(作品集),此中的“我”不再是快乐、自由的,而是一个失去了丈夫,没有了感情的依托,迷失于现实和梦境之间的游魂。终日只是徘徊在回忆的漩涡里期冀着能与荷西见上一面,满满的都是对荷西的思念。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不止一次地表达对荷西的爱与思念,要有多爱才会如此的想念。那么多的“我爱你”却再也没办法说与爱人听,再多的后悔也无法换回曾经的美好。从她的这本书中我们读出的只有她满满的丧偶之痛,完全沉浸在失去挚爱的阴影中。她的作品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偏向个人的想像和内心的独白,变得虚幻而又神秘。另一类主要是以随笔形式,写的是“我”如何去重新体验感悟人生、生命之本质,以求能把“自我”从阴影中解脱出来。在她后来纪念荷西的系列文章中,有一篇满含对父母感激之情的《背影》,她感受到,冥冥中,荷西似乎害怕她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而选择一个她父母亲都陪在她身边的时候,离开了人世。因此,她更觉得自己对父母亲的恩情用尽一生也难以偿还。这篇文章感人至深,笔调也显得沉郁而凝重。还有之后的《万水千山走遍》、《送你一匹马》也属于这一类型,风格则变得沉郁平和,少了之前的迷惘与悲伤。
论三毛文本中的“我执”创作心态(4):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64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