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迷恋同性恋书写之现实探因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张爱玲曾经说过,“作者的个性渗入书中主角的,也是几乎不可避免的,因为作者大都需要与主角多少有点认同”[9](P197)。所以张爱玲作品中情爱的描写,与其自身个性是不可分割的。她对爱情主题的强烈关注和性别观念的形成,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她的生活和情感经历,二是“潜文本”的影响。这两个因素互相作用,交织形成了张爱玲式的爱情观。她小时候父母离异,有了两个家:母亲的家代表着西方文明和独立自由思想,而父亲书房里的《海上花开列传》和小报,又给了她温暖的归属感。她熟读《红楼梦》、《金瓶梅》等古典小说,而张恨水的小说和西洋学名著也是她喜欢的读物。这种西方的独立自由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交织影响,造就了独特的女性作家——张爱玲。
从小父母离异,长大后又情路坎坷,这样的情感经历影响了她的爱情观念,也造就了独特的她。张爱玲出生于一个遗少家庭,父亲和母亲是包办婚姻,母亲对于独立和自由有着深深的向往,而父亲则是传统的拥护者,因而在长久的婚姻生活中,两人终于产生了矛盾,婚姻爱情终于走向破灭。在婴儿期,母亲坚持西式教育,她只记得“被佣人抱来抱去”[10](P3)。而弟弟的保姆也很轻视她,这使得年幼的张爱玲便深深的意识到男女平等问题,并形成强烈的女性意识。父亲另娶后母之后,对她不再疼爱,而后母的煽风点火更是激化了父亲的仇视心理,这一切终于迫使她逃离了牢狱一样的家。张爱玲童年时期的情感观点就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里诞生了。她最喜欢爱德华八世,憧憬忠贞不渝的爱情,而现实却是如此不堪一击,这时的她认为自己就是那个“不幸的她”,就是《十八春》里被囚禁的曼桢,就是反抗包办婚姻的“赵钰”,面对悲剧的命运,她只能逃避。
青年时期,她爱上了一个人——胡兰成,就是这个人让她一见倾心,内心十分的欢喜,甚至甘愿低到尘埃里。她接受西式教育崇尚西方文明,却甘心为他接受传统婚姻仪式,她对个人归宿感有着最真挚的期待。在《爱》中更是表现出对胡兰成的深爱,可这份甜蜜是短暂的。胡兰成风流负情,一生有不下十个女人,“他是才子,可又只是个风流才子,他并不真正懂得张爱玲,他爱过张爱玲,这是真,可绝对及不上张爱玲对他的一半”[11](P169)。1944年11月,胡兰成到武汉任职,在汉阳医院,他又爱上了护士小周,后与其成婚。日本投降之后,胡兰成仓皇出逃,在逃亡路上,他对照顾他的范秀美,萌生爱意,结为夫妻,甚至在张爱玲冒着危险去温州看望他时,还遭到了他的呵斥。在胡兰成的心中,每个女人都有各自的位置,但谁也不会成为他的惟一,这终使张爱玲清醒地认识到“有朝一日他功成名就,奉旨成婚的时候,自会一路娶过来,决不会漏掉她一个”[12](P256),这时她已然将男人的负心看得无比透彻。张爱玲青年时期的甜蜜恋情,以惨败告终。胡兰成亲手把她拉进了甜蜜的漩涡,最终又把她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她从此失去了不顾一切的爱,再也不会不顾一切地去爱。后来她在美国文艺营结识了赖雅,并与之结为夫妇,但那是一种在孤单寒冷中的相互依偎,是带有目的的爱。此时的张爱玲在美国已经待了六个月,她的创作一直深陷低谷。“在英语世界获得声誉,凭她个人的力量无疑是艰难的,她需要一个依靠”[13](P186),而赖雅知识渊博,成熟稳重,交游广阔,能提供给她帮助,而温柔的她又正是赖雅寻求的理想伴侣,两人互相需要,互相依赖。此时的他们如同《同学少年都不贱》中的恩娟夫妇,“是一对理想的合作伙伴,各有所求,各取所需”[14](P97),而这也是张爱玲爱情生活的结束。 张爱玲作品中塑造同性恋形象的动机和成因剖析(3):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65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