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耿立乡土散文研究乡土情结的追寻与守望(3)

时间:2020-12-22 20:22来源:毕业论文
(三)血脉温情的流淌 耿立对黄壤平原中人事、风物的本真描摹,既不是采菊东篱下的诗意栖居,也非锄禾日当午的唏嘘哀叹,他所写的是自己最为熟悉

(三)血脉温情的流淌

耿立对黄壤平原中人事、风物的本真描摹,既不是“采菊东篱下”的诗意栖居,也非“锄禾日当午”的唏嘘哀叹,他所写的是自己最为熟悉的,更是对自己触动最深的。耿立在《还乡》中有这样一段动情的直白:“家是生命的脐处,是人处世立命之所在”[8] 。在所有感情中,耿立表现得最真切的莫过于有关亲情的图景。他写父亲一辈子的痛与通达,感情最为真挚动人;写母亲暮年的无奈及其所经历的不堪一击的亲情,摧人肝肠,令人潸然。

在怀想父亲的文篇中,耿立既用到了直白激越的大笔抒情,又常常将对父爱的感悟暗蕴在对父亲言行的记叙中,洒落在字里行间那些微妙的角落里,需要读者沉下心去品读,方能有所得。例如在《白棺》中,耿立用平实的笔调描写父亲木讷的表情、茫然的目光以及忘我的歌声,这一切都展现着父亲并不成功的一生,但正是这一切让耿立感到了某种温暖和安慰,让他充满了难得的依傍和信赖。在生活的重压下,耿立注意到了父亲内心的惆怅不甘,他同情并理解父亲为生活所迫的失落窘境,父亲依然是父亲,依恋不减,一种随时可以倚傍的安全感如生命的支柱令耿立珍重,文字间似有一股父子间少有的温情在脉脉流淌。父爱无言,父亲的关怀往往不如母爱那般细腻如水,情绪的沸点较为隐蔽,但耿立却找到了,在《茅根》中,父亲在一次进城看望“我”和孙子时,得知我得了鼻衄,不久父亲再次进城时便捎来了治衄的良药------茅根。茅根是父亲忍着伤指的红肿疼痛,从寒冬冰冻的河坡里一根根刨出来的。当七十多岁的父亲,颤颤巍巍地打开他那破提包的时候,亲情便一下子从包里溢了出来,包裹住了耿立也吞噬了读者。父爱拳拳,洇染纸上,小小的茅根从侧面将父爱这一大写的主题尽数彰显。在《父亲的墓志铭》中,痛失老父的耿立最终将无法抑制的悲情诉诸笔端:父亲沉默、隐忍,他像土地,有霜雪也有狂风,父亲带给你刚健,带给你温暖,并且始终有性格,而自己对父亲的爱却总是难以表达。在一连串的排比中,耿立任悲情以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向读者迎面袭来——没有野心没有机遇的父亲,非勇者也非智者的父亲,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彻底失败的人,一个最忠实的承受者,默默地承受了土地赋予他的重压,用深沉博大的爱包裹了耿立的整个童年。文献综述

(四)修齐治平的拓跋

母爱如水,柔情缱绻,让人无限眷恋,随着母亲的离世,耿立悲痛在较之之前父亲离世时已然不减,但视角却似乎更上了一层楼,文中不复有简单直率的表意抒情,而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进而对亲情对生命深发出一层新的体悟,展现出了一个文人在岁月打磨下臻于纯熟的佛老境界。耿立在《玉米的墓园》中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他写中风后卧床的母亲时,并没有过多地流露出单纯的悲伤,在守候母亲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更多地是领会到了衰老与人生的真义。此外,文中还记录下了童年记忆中与母亲有关的点滴过往,尤其是语言的引用,让已成回忆的母亲变得越发清晰可感。在文章终了,耿立将记忆中所熟悉的母亲的言行作为收尾“当我在归家的时候,她还会转过身来问我:‘晚上,我给你做玉米的稀饭,吃咸菜?’” [9]。母亲的音容笑貌,恍若乍然浮现于眼际,哀鸣袅袅,久久挥之不去,读罢,鼻腔便不自禁地一阵酸痛。在《致不孝之子》中,耿立抱着深深的愧疚记叙了母亲晚年生活的不幸,在批指兄姐的不孝之时也检讨了自己的“不孝”,欲言又止,心绪复杂,对亲情的描写愈加逼近现实。与此同时,他对童年贫穷生活和苦难体验的真切描述,也让作品的风格更加沉郁悲壮。 耿立乡土散文研究乡土情结的追寻与守望(3):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6690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