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明后期借黄济运与河道漕运的管理(3)

时间:2021-02-08 09:44来源:毕业论文
借黄济运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漕运的通航问题,一方面,黄河水量过大,就会容易引起溃决,冲毁运道,另一方面,水量过少时又容易导致运道的淤塞。孝宗


借黄济运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漕运的通航问题,一方面,黄河水量过大,就会容易引起溃决,冲毁运道,另一方面,水量过少时又容易导致运道的淤塞。孝宗弘治后期,黄河水患渐渐集中到徐州一片,1565年7月,黄河大决于沛县,全河逆流到漕河,黄河灾害的更加频发对运道产生了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处河患恤民穷以裨治河疏》中记载:“河则运道反被淤塞。利运道者莫大于黄河,害运道者亦莫大于黄河”[5]卷184P1874。徐州到淮安段借黄济运使得治水与保漕连为一体,漕运的顺利通行得益于黄河的稳定,而黄河的频繁变迁在所难免会给漕运带来不利的影响。明后期,有两大问题成为治水与治漕的关键,防止黄河的决溢冲毁徐州段的上下运道是为第一点,防止徐州到淮安段运道缺水为第二点。为了解决这两大问题,减少黄河因“善淤、善决、善徙”给运道带来的危害,保证运道的畅通,明代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完备的河道与漕运管理制度,河道与漕运管理大臣们为河道的治理做出了许多努力并取得了不少成效。
二、借黄济运与河道的治理
(一)筑堤束水,以水攻沙
万历四十四年,河决"沛县,上下二百余里运道俱淤"[6]卷2P65。明后期,徐州到淮安段黄河水患更加猖獗频繁,漕运几乎断绝。解决徐州以南的运道不因缺水受阻和解决黄河冲毁徐州到淮安段运道便成为最重要的任务。面对黄河对运道极为严重的破坏局势,明廷派出众多总理河道大臣,这些大臣们在堤防的运用与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黄河自古含沙量大,黄河的治理直接影响到漕运的治理,致使治河与治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其中成绩显著的当属明代著名的水利专家潘季驯,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水攻沙”治河之策的人,为了达到以水攻沙的目的,他十分重视堤防的作用,他总结当时修堤经验,创造性的把堤防工作分为遥堤,缕堤,月堤,格堤,四种,在大河两岸视情况布置,各种堤防配合运用。缕堤是在沿河道建的小堤,离河道比较近,堤身单薄,能够预防缕堤与遥堤之间在洪水大的时候可能漫溢溃决,在固定河槽的同时,也能防止水急外泄,因连绵不断,形如丝缕,故名“缕堤”。遥堤在缕堤的外面,距河岸较远,堤身比较厚,作为防洪的最后的防线,主要用来防特大洪水。月堤,顾名思义,即为像半月形的堤防,主要是在险要,单薄的堤段加筑形如半月的堤防,其作用是来分泄水势,同时有效的防止水势过猛将堤防冲毁,发生水灾。格堤即在近坝与遥堤间修建的挡水堤防,格堤与格堤间有一段距离,水势外泄时,泥沙在两堤间沉积,而清水则返回河中。在徐州以下黄河两岸有必要建系统堤防,是为了将黄河固定于一河道。同时,他又提出“双重堤防”的 思想,即在缕堤之外建遥堤,用缕堤约束河水,水聚则攻沙;洪水时,如果缕堤漫决,就用遥堤拦,以免溃决夺河。遥堤、缕堤之间筑格堤,格堤的作用是阻止决水对遥堤的冲刷,防范溃决。他推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策略,用堤防固定,将水流集中,则水势大,水势猛则沙不积。以水攻沙的同时,蓄清刷黄和淤滩固堤,在坚筑堤防的同时固定了河槽。这项策略是根据河流底蚀的原理,在黄河下游修筑坚固的堤防,堤防能够聚水,不让河水分流,将水固定于一槽,那么水势变猛,就会加快流速,泥沙就会被水势挟送到海里,这样以来减少了河床沉积,保证漕运通畅。他认为水势缓,沙就容易淤积,使得河床抬高,相反,水势合,就会猛刷河,使得沙随水走,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黄河泥沙多带来的淤塞运道与洪灾的问题。 明后期借黄济运与河道漕运的管理(3):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6953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