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为什么要将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因为他从作品中得到了某些灵感而去重新创作,包含着他个人的思想感情,往往特别忠于原著的电影反而都拍的不是特别成功。《归来》比原著更加抽象,你看到的是记忆缺失的部分,所以你会想如果她有记忆,那该是多么的丰富。影片对于原著的改编是成功的,电影的劣势就是很难表达平淡的艺术,而《归来》选择的情节正好是最平淡最耐人寻味的一段,这是《归来》的不足之处,但和原著相比,《归来》恰恰比较细腻地刻画了一段原著中描写并不细腻的情节,这是《归来》的优势,所以两者加起来互为对照才算完美。用两个字来概括张艺谋为什么如此选取影片主线——“情怀”。
二、“陆焉识”与“陆犯焉识”
由于先看的是电影,所以主人公的名字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就觉得很抓人。姓陆,名焉识,“焉识”可以理解为“怎么记得”,对应了小说结尾婉喻的失忆。而书名“陆犯焉识”中的“犯”字让人不解,查了资料后得知他成为“反”后被判刑,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改造,“犯”有囚犯的意思。一般在宣读判刑公告时,都是“X(姓)犯XX(名)”[5]。原著中,陆焉识的绰号叫做“老几”。每逢说起陆焉识几个字自己脑袋里的第一反应就是“老几”,总觉得这个称呼更亲切一些。影片中没有关于此的叙述,所以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小说和影片中的陆焉识给我的印象是截然不同的。
(一)从“暖男”中寻觅时代造就的爱情
《归来》中的陆焉识是个一心牵挂着家人的好丈夫、好父亲。他的执着,他的耐心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现在的话说是位不折不扣的“暖男”。比如在影片中,虽然女儿恨他、揭发他。但他并未因此怪罪女儿,因为他知道这并不是女儿的错,是时代的错,是时代扭曲了丹丹的思想,他把所有的过错都让自己来承担。“”结束后面对失忆的婉喻,他用尽了各种办法去帮助婉喻恢复记忆,扮演过修钢琴的师傅,读信的师傅。这几个场景在影片中几度达到高潮,就算是再沉稳,经历过再多大风大浪的陆焉识,面对即将认出自己就是那个让她苦苦等了20多年的冯婉喻的时候,他的双手停滞在了琴键上,身体由于哽咽开始颤抖,相信看到这里观众也是为他捏了一把汗,多么希望婉喻能叫出他的名字,可惜现实太残酷,直到影片结束婉喻也没能认出他,焉识默默扮演着一位不管风吹日晒都陪伴失忆的婉喻去车站接自己的角色,他没有继续抗争,只是默默接受,也许他觉得,就算这么陪着婉喻,也已经很满足了。看完整个影片会给人一个印象:他们是多么恩爱的一对夫妻,就算分开了这么多年也不能动摇彼此对对方的思念。但是在原著中的陆焉识是这样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原著中,陆焉识和冯婉喻是包办婚姻[6],年轻的陆焉识觉得自己和婉喻之间完全没有爱情,所以结完婚就跑去美国风流,让婉喻守活寡,回来之后,对冯的感情也只有“可怜”而已。后来抗战爆发,陆一个人迁去重庆教书,在重庆又有了“爱情”,冯婉喻留在上海给他照看继母和子女,苦苦支撑一个家,饿的形销骨瘦。看到这,你能把风流的陆公子和电影的深情好男人陈道明联系起来吗?也许是由于删减的关系,原著中的陆焉识给我更多的印象是“风流”、“潇洒”。严歌苓倾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描写的民国时代的公子哥儿,旧家庭受过现代教育的长子,会四种语言的留美博士,才华横溢的大学教授,喜欢去咖啡馆儿、酒吧,可以一掷千金给同学买一副眼镜,戴着妻子送的欧米茄金表、戴着情人送的纯金袖口和宝石领带夹。因为父亲早逝而富有责任感,又因为继母包办的婚姻而略带忧伤的气质。 电影《归来》与原著比较(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74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