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电视新闻摄像记者的职业素质参差不齐
电视新闻摄像记者的职业素质是影响新闻真实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我国的新闻传媒事业发展迅速,各家新闻媒体为了能够更加及时、快捷地获得新闻线索,招收大量新人来扩充记者队伍,但是招收工作的求量不求质令记者队伍中有不少人并不了解新闻传媒的基本操作规范,甚至是缺乏一些最基本的常识性知识的储备。这使本就庞杂的电视新闻记者队伍的职业技能水平以及职业道德水平整体下滑。
电视新闻记者职业技能水平的偏低,有的记者甚至不了解摄像机的基本操作,只会以自动模式进行傻瓜式拍摄。但是电视新闻的拍摄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自动模式能够应对大部分的新闻现场,但是对于在复杂天气及灯光条件下的拍摄,就需要运用手动模式通过白平衡的校准和光圈的调节来进行拍摄,否则拍摄的画面就会失真失实,甚至达不到使用要求。
(四)电视新闻摄像记者以损失真实性为代价追求轰动效应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那就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人员是没有编制的招聘工,他们大多数人在现行的管理机制下承担大量工作任务,其收入与发稿数量直接挂钩,每天思索最多的是如何使出浑身解数多出稿、出重大新闻、独家报道,为了追求最大化的“轰动性”,“可读性”,甚至单单是为了完成聘用方规定的任务数,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从而违背了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最基本职业道德准则,成了虚假新闻的制造者。
2007年6月间,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的临时人员訾北佳,在通过走访并没有发现掺纸肉馅包子的情况下,为了谋取业绩,以“胡月”为化名,以为建筑工地工人订购包子为名,要求陕西省来京务工人员卫全峰等人加工制作。之后訾北佳又以喂狗为由,让卫全峰等为其只做了20余个掺了碎纸的“纸箱馅包子”,并在制作的过程中用秘拍设备加以记录。最后,訾北佳又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利用画面剪辑和虚假配音等方法,制作了题为《纸做的包子》的电视专题片,对栏目组隐瞒了拍摄的真实情况,使这则假新闻在2007年7月8日的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的同时,也严重损害了相关行业商品的声誉。
(五)电视新闻的审核制度不严格
新闻的审核工作是裁定新闻是否可以发布的一个重要过程。电视新闻记者所采访的新闻事件往往要经过编辑对解说稿的审核以及终片的审核这两次审核之后,才能最终在电视上播出。现在相当多的新闻单位都制定有严格的审稿制度,有的甚至设置专门的审稿机构,但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媒体的内部管理存在着疏漏,使得制定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对新闻的核实、校对、签发只是走走过场,缺乏对新闻真实性的监管,从而造成了部分失实新闻的播出。
2013年3月笔者在新乡市原阳县电视台实习期间,播出过一则新任副县长张如继第一次工作会议的新闻。由于播音员的疏漏,错把配音中新任副县长的名字念成了张继如。在这件新闻事故中,采写的记者写的配音稿件并没有问题,但是采访的记者本身却是当天值班的编辑,在审片的过程中因为是自己制作的新闻,对自己过于自信,而没有发现错误所在。而审片的台长及副台长因为不清楚新任副县长的名字,没有求证,因此也没有发现,从而导致了这一新闻的最终播出,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避免电视新闻摄像失实的建议
电视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形式的主要因素是它的声画结合,能够使新闻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和信服,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社会舆论的方向。而失实的新闻不仅是对受众的欺骗,也是对记者这一神圣职业的玷污。如何避免电视新闻失实,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电视新闻摄像的真实性问题探析(6):http://www.751com.cn/xinwen/lunwen_1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