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论社交媒体语境下事件重构及影响(3)

时间:2018-08-12 19:34来源:毕业论文
通过新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这一中介平台所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现实原原本本的镜面式的客观反映了,而是发生了一定的偏移,致使客观


通过新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这一中介平台所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现实原原本本的“镜面式”的客观反映了,而是发生了一定的偏移,致使客观现实发生重构,从而建构成为了一种拟态现实。因此,在社交媒体语境下所发生重构的事件,已经不再是对事件原本客观真相的镜面式反映了。
3、社交媒体对事件传播效果的改变
“陆童香港街头便溺”事件中,在闾丘露薇转发微博之后,内地网民的舆论导向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香港人对内地人有偏见,二是指责闾丘露薇刻意隐瞒事实,误导群众。从而引起了香港与内地的口水战的发生,甚至香港市民在线下通过在商场放大便道具来模仿陆童便溺这一行为来抵制内地游客。在社交媒体语境下,被重构了的事件是偏离或是背离了客观真相的,而偏离或背离的部分会起到煽动公众情绪或是渲染公众行为的作用,参与者的情绪被调动起之后会迅速做出与之相应的群体性行为。虽然社交媒体只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但“其作为行动空间是虚拟的,但作为意义空间是现实的” 。当公众认为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诉求无法产生预期效果时,便会转为现实中的实际行动,导致事件在现实社会愈演愈烈。
    公众在事件传播活动中,关于信息的产生或传播是不会多加考虑的,甚至可能不会去考虑信息传播之后的结果会是如何,他们只是在单纯地对信息进行传播以及“围观”。“围观”这种行为本身对于公众就带有吸引力,通过吸引离散人群的参与,“围观”人群规模的不断扩大,能使得信息的扩散范围更大,而因为社交媒体的个性化与分众化,使得其中的信息具有差异性,从而造成信息的海量。而当这些海量的信息所针对的方向突然变得一致时,那么经过重构与传播的信息就会因此产生巨大的舆论影响力。当事件被赋予许多情感宣泄之后,信息的意义生产发展方向就会偏离原先的轨道,而形成更大的舆论格局。
(二)社交媒体语境下事件重构的过程
首先,事件要吸引受众参与,而为了吸引大众的注意,社交媒体在对事件重构的过程中通常会采取一些非正常的手段对事件进行加工,利用事件形成议题,再通过这一议题来激发舆论,从而企图引导社会舆论的导向。在“陆童香港街头便溺”事件中,闾丘露薇通过隐瞒、捏造事实的手段,将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这起事件上。其次,一方面,闾丘露薇这样的行为引起了内地网民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闾丘露薇偏向于港人,发表的言论也是不客观、不公平的;另一方面,部分网友则是给小孩当街便溺定性为“内地人的陋习”,这是一种典型的标签化情绪。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是通过一些网民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主观想法而形成主观现实,从而传播给他人并且获得他们的认同,尤其是社交媒体分众化的特点,无论事件是通过微博、微信亦或是其他社交媒体传播,事件最初都是在一个小群体中传播,而这些小群体都是有着共同观念的,造成圈子观念强,极易造成群体极化的现象。陆港双方的观点大不相同,两方情绪都十分激昂,也有一些网友已达到非理性的状态,甚至通过辱骂这样的行为来激起公众情绪,陆港之间的骂战也由此展开,在香港方面更是发展到线下的群体性现实活动。对于闾丘露薇方面,她甚至删除了微博上部分网友对于她理智的评论,留下那些辱骂她、侮辱她的留言,以博取大众和媒体人的同情,更是为大众的非理智行为火上浇油。 论社交媒体语境下事件重构及影响(3):http://www.751com.cn/xinwen/lunwen_2125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