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语言符号的分类
“在新闻传播学中这样定义非语言符号:人类运用非言语符号来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过程,是人际传播的一种基本方式。由于非言语符号不像语言符号那样具有确切的概念所指,非言语传播也就不能传递确切的知识信息,而只能传递关于传播者自身以及传播参与者双方的情意信息。”非语言符号的分类标准也非常多,我们就从舞台朗诵的角度大体可以将其分为三类,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和其他的非语言符号。(一)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就是通过视觉的感官系统所传递的信息,具体又可以分为动态的非语言符号和静态的非语言符号。第一,动态的非语言符号。主要包括体语、运动画面和人际距离。体语可以理解为我们的身体动作,有手势、面部表情、眼神等。我们知道聋哑人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他们使用的最多的沟通方式就是手语,也就是肢体语言。一个动作代表的可能是一个词语或者是一个行为的意思。比如我们想表现哭泣的时候除了哭声,掉眼泪,还可以用手捂住眼睛这样的动作也可以传达哭泣的意思。
运动画面多在电影电视中出现,利用色彩、构图、画面的组接和转换来传递信息。就像我们在电视上看球赛时,是通过一个一个画面的组接而成的。人际距离可以理解为我们在不同的场合和人说话保持的距离是不一样的。公共场合和一般的交谈或是亲密谈话的距离肯定是有远近之分的,往往这个距离向我们传达了一些信息。
第二,静态的非语言符号。它包括了舞台上表演者的衣着、舞台的摆设、环境等。生活中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去判断他的性别、年龄、工作甚至性格特点等一些基本的情况。因为服饰的颜色、款式、风格的不同,那么它所传递给人的讯息也就不一样。舞台上也一样,外在的服饰打扮虽然是无声,但其实它时刻都在和我们对话。舞台的摆设和环境同样也是像我们传达了很多的信息,让观众一眼就可以看到作品所展示的年代和背景。
无论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非语言符号,在舞台上都是不可或缺的,除了文字和朗诵者本身,这些非语言符号让朗诵者在舞台上一站,还没开口观众就可以知道很多关于朗诵者和他作品的一些信息。视觉性非语言符号传递给人们的信息也是非常重要和直观的。
(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听觉性非语言符号是通过人的听觉感官系统传递信息的,它包括类语言和其他声音符号。
首先,类语言是人类发出的没有固定意义的声音,它是一种类似语言的符号,但又不像语言一样有明确的字形和读音,也不像语言一样有固定的语法可循。如人们说话的音量音速和音质的不同表达的情绪往往也就不同,就像舞台上的朗诵者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来抒发情感。还有一些声音比如哭、笑、呻吟和叹息在不同的情境中的意义也就不同。
其次,其他声音符号。在舞台朗诵中主要指的是配乐和音效,配乐是作品所配的背景音乐可以是纯音乐的伴奏也可以是带人声的歌曲,配乐一定要符合所朗诵稿件的情绪,或激昂或哀伤。音效是为了增进舞台朗诵的的真实感和它的现场气氛而加的特效音乐。比如在打电话的场景中,就会加入电话铃声响起的音效,打雷下雨就会伴有“轰隆”和“哗哗哗”的音效。
非语言传播是一种不见文字,没有人知道,但大家全都理解的精心设计的代码本文来自751/文(论"文?网,毕业论文 www.751com.cn。各国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我们或多或少的可以比划初一些东西,比如“OK”的手势相信大家都懂。因此在特定的情况下非语言符号就像世界语一样可以使我们没有国界的去交流。 非语言符号在舞台朗诵中影响力研究(2):http://www.751com.cn/xinwen/lunwen_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