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非语言符号在舞台朗诵中的表现
一首诗歌、一篇散文、一个剧本如果我们只是用眼睛看或者在心里默读的时候,只能是自己的一种想象。而舞台朗诵则需要朗诵者在舞台上将文字性的东西有感情的表达出来,这就需要自己的二度创作。传达给观众的就是原作者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欢乐或悲伤的现场效果。这就需要朗诵者在拿捏好有声语言的同时,还要把握好非语言符号的运用才能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非语言符号在舞台朗诵中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体现。
(一)非语言符号通过舞台布置表现
在看电视节目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到灯光舞美好不好,那么舞台布置其实主要指的就是灯光和舞美以及道具。“如果把戏剧比成珍珠链,那么道具就是在链上的一颗珍珠。道具对于戏剧来说就像珍珠链上的珍珠一样不可或缺,舞台来说也不例外,通过布景道具来丰富朗诵的表现,衬托出朗诵者的思想感情。
在舞台朗诵中,我们要根据朗诵的主题和内容来布置舞台,不能随意布置。比如“齐越朗诵节”的背景就是副大大的“齐越节”字样,其他道具的字眼也很简单明了,这就很贴合比赛的形式。舞台的灯光也要根据作品的内容来定,高昂激情的稿件就要配明亮一只些的灯光,低沉舒缓的稿件自然灯光就比较柔和。例如朗诵光未然的《黄河》,布景上投放出黄河的图片景象配上黄色底光和烟雾的效果,产生“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总之,舞台灯光也好,其他道具也好,目的都是为了烘托气氛,通过这样的精心设计增强舞台朗诵的传播效果。
(二)非语言符号通过配乐表现
舞台朗诵一定要有配乐,配乐包括音效和背景音乐。当然配的音乐一定要和朗诵的作品相吻合。例如《青衣》的朗诵中根据小燕秋的情感变化不同,所配的音乐也不同,其中有迎春、世外桃源、道情等,都是随人物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朗诵中的配乐作为非语言符号在舞台上的一种表现形式起到了渲染感情的作用。
音效和背景音乐选用得当有助于渲染气氛,拨动心弦,让观众置身其中激发情感。在朗诵《沈园听雨》这篇怀古伤感的美文时,开头便用以《秦桑曲》和断弦的音效,营造出让人扼腕长叹的情绪。《秦桑曲》取自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律诗,始终描写了一位女子深深眷恋丈夫的心绪,很符合唐婉的心情,。与之配合的闷雷声把江南绍兴梅雨时节的“闷”也呈现给了观众,把观众的情绪带到了一个怀古伤感的世界,给人以无限遐想。
(三)非语言符合通过人物服饰表现
通常情况下朗诵者登台表演要穿的相对正式大方,但有时也需要根据作品所展现的时代背景来着装,这样主要是让观众能够更好的被带入作品情节当中。比如我们在朗诵一首展现江南风光的诗歌,就可以穿一身带有江南绣品的丝绸服饰,这样朗诵者一亮相就会给人以来到如梦如幻的江南一样。
由于舞台的人物造型具有直观性、可视性,所以决定着观众对舞台作品的第一印象和感知,因此人们对朗诵者的服饰十分关注。在2008年齐越朗诵节作品《誓者》中,两位朗诵者分别着唐装和中山装塑造了英勇的三老太爷、不畏日寇的白景琦等人物形象。《誓者》这一朗诵片段的主题就是讴歌白景琦一家抵制日寇热爱祖国的英雄气节。唐装是中国汉代的服饰演变而来,中山装是孙中山首先设计而不断修改定型的。所以说唐装和中山装都是中国服饰的代表,恰好迎合《誓者》这篇朗诵稿的爱国主题,两位朗诵者在舞台上着装的选择可谓非常具有代表性。 非语言符号在舞台朗诵中影响力研究(3):http://www.751com.cn/xinwen/lunwen_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