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辽宁电视台 30分钟 1995年 每周六期
《写真世界》 四川电视台 30分钟 1994年11月 每周六期
《记录》
《社会家庭与人》
《中国纪录片》
《人生百》 成都电视台
四川有线台
山东电视台
抚州电视台 25分钟
15分钟
30分钟
12分钟 1998年
1996年
1994年2月
1998年 每周六期
每周五期
每周六期
每周三期
从表格可以看出,许多纪录片栏目着眼于“百姓”、“社会”或“人生”等。曾经的拍摄重点,说教宣传与宏观叙事,渐渐不占比例,社会与人逐渐成为记录片的关注对象。
“社会民生”类纪录片几乎与栏目化伴生。
看一下上文所提《纪录片编辑室》与《生活空间》在开播前期的节目名称:《纪录片编辑室》——《毛毛告状》、《茅岩河船夫》、《大动迁》、《德兴坊》、《十字街头》;《生活空间》——《小丫头西西》、《两个老人的故事》、《虎跳峡的异国情缘》、《少年柔道班》[2]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纪录片的制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许多相关工作者不再单纯追求“形象化政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其对应的是“社会”层面在各方表达与诉求中的介入。
诚然,国家经济、军事也关乎民生,伟人、名人也是社会人生,但此处我们使用的“社会民生”一词并不包括此类,它们诉说的是最为普遍的人类生存状态,即使是一些身份较为特殊的人物生活,也能从中窥探到更为普遍的、本质的社会发展问题,如《三节草》中描述的土司等。
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和日常生活状态成为了电视纪录片制作人的拍摄对象。纪录片的表现手法也日益丰富,渐渐远离“解说词+画面”的旧有模式,不断再现生活原始风貌的琐碎与平庸。
独立纪录片人在更为个人化创作的特征下,更早地将目光对准底层人民甚至边缘社群。两类纪录片在拍摄对象的选取上有所差异,但也拥有大致相当的兴趣旨向。而同时,因为电视纪录片栏目急速扩张导致的片源不足、独立制作人们对于表达的探索和创新,通过电视台“灵活”的用工制度得到部分解决和利用:一些优秀的“体制外”纪录片得以在“体制内”的电视栏目中播出。如上文所提《三节草》,来自导演梁碧波,曾获得法国第20届“真实电影节”特别奖。
但同时,危机总潜藏在繁荣之下。
上文所提,急速扩张带来的片源不足问题和制作者们趋同的制作手法,导致了节目的雷同、粗制滥造。在题材的选择上,出现了大量“老弱病残寡”纪录片。而在追求成片数量的背景下,纪录片停留在叙述故事博取同情的浅层表达上,缺少对人物心态、时代背景、事物本质的深层剖析解读。而纪实手法,如跟拍、长镜头和同期,也被其他节目借鉴,如叙事宏大的纪录片、新闻报道乃至影视文艺作品中,这消解了此类纪录片本身具有的形式魅力。
因此,“社会民生”类纪录片,在90年代经历一波小高潮之后,进入了相对落寞的新世纪,许多节目在一再的改版后也终于落幕。
而新世纪又一个纪录片播放体制改革就是频道化。
2.2 频道化下的“社会民生”类纪录片栏目
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受众市场的扩大及分化、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电视频道专业化的时代到来。但与全国两千多家专业频道相比,纪录片专业频道近十家的数量微乎其微。 底层影像叙事与话语呈现中国社会民生类纪录片栏目研究(3):http://www.751com.cn/xinwen/lunwen_46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