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兹堡大学的Dr Young使用实证的方法对网络成瘾进行第一次的定量研究,通过研究,网络成瘾的青少年被证实的确存在”。[2]在Dr Young看来,网络成瘾和药物依赖具有本质上的不同,药物依赖主要指的是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药物依赖患者是在明知使用一些成瘾物质会给自身带来问题的情况下,依旧继续使用这类物质。而网络成瘾患者的症状表现得更像是一种冲动性控制障碍,网络成瘾是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行为,主要表现为由于不合理的网络使用,导致使用者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适应行为损害。
“由于一些学者对’网络成瘾’这一名称的质疑,研究者Davis提出了PIU(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的概念,在我国把它译成‘病理性网络使用’,并将其区分为一般病理性网络使用和特殊病理性网络。”[3]
“Hall和Parsons两人则提出了IBD(Internet Behavior Dependence),译为网络行为依赖。他们认为IBD的症状包括情绪低迷、自卑和行为控制障碍,是一种对环境适应不良的行为认知应对措施。”[4]
虽然研究人员使用不同的术语来表现网络成瘾这一现象,但其实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本质上相似的,在这里可以将网络成瘾概括为:这是一种因过度使用网络及其相关而得的疾病,即成瘾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等方面因过度使用网络而产生的障碍。“一般情况下,网络成瘾被划分为信息成瘾、网游成瘾、网络成瘾、色情成瘾等类别”[5]。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网络成瘾作为一种心理异常,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的,以下将从青少年自身、网络、学校以及社会四个方面简单加以论述。
(一)青少年自控能力较弱
“台湾大学教授林以正指出:‘不一样的网络功能特性以及不同的个人特质等因素使得互联网对用户的吸引程度是不一样的,表现的网络成瘾形态也形态万千的’”。[6]对于国内很多的青少年来说,离开中学开始大学就意着步入一个新的天地。高中时期,他们的生活被枯燥的学习满满占据,每天面对的都是枯燥的课本,回到家不是抓紧时间休息就是还要受着父母的絮絮叨叨,没有太多的时间接触互联网。但是一旦离开父母步入大学,在学校他们可以自由支配大量的空余时间,他们就好像刚从笼子里释放的小鸟一样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受到天性的支配已经技术的满足,他们会在网络的世界寻找自己的兴趣,但没有足够强大的自控能力的他们会因为情绪的过度释放而迷失在网络的世界。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以及行为的过渡期, 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都尚未建立, 部分青少年往往自我管理与及约束力较弱,他们很容易就被网上光怪陆离且日新月异的新的在线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诱惑,以至于沉迷网络,导致网络成瘾。一项来自于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成果表示,网瘾患者通常具有以下几点人格特征:桀骜、警觉、敏感、孤僻、抑郁。”[7] 网络成瘾作为一种以心理上的依赖为主的病理机制,它的特性使得性格孤独、抑郁、内向的青少年更易沉迷于网络。这类青少年大多在现实中存在社交困难,他们倾向于选择通过网络提供的虚拟环境来宣泄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被压抑的不良情绪, 疏解过度压抑的情绪情感, 渐渐地他们会错误的认为网络是他们得以排除自己孤独、郁结的场所, 从而对网络产生过度的依赖。
(二)网络本身具有成瘾特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凭借其大数据、多媒体、虚拟性、渗透性、快捷性以及互动性等特点,逐渐被青少年无形的运用于日常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乃至从事事业的重要手段和载体。”[8]网络逐渐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部分青少年而言网络使他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青少年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旺盛的精力、标新立异的行为模式以及反叛传统的心理,同时他们又相对的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他们的社会经验少、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区分能力较成人更弱,互联网具有的人机对话的非传统性、信息知识的爆炸性、个人身份的匿名性、人际交往的虚拟性等特点对这一群体具有异常强大的吸引力,他们很容易会迷失在网络之中而不自知。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影响分析(2):http://www.751com.cn/xinwen/lunwen_61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