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是由社会矛盾引发,由特定和不特定的某些具有共同利益的偶合群体,以一定的目的为基础,带有明显的利益诉求性质的体制外活动,是以合法的或非法的规模性聚集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和政策主张,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1]群体性事件按目标指向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基于利益表达的群体性事件;基于不满宣泄的群体性事件;基于价值追求的群体性事件。本论文主要涉及的是基于利益表达的群体性事件,类似农民工这种弱势群体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发起的群体性事件。
(二)新闻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是指新闻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 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 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以及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重点;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 适度加入人情因素, 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等使事物以更显著的煽情性、 花边性、刺激性的内容或形象出现, 让一切形态的思考变得更具诱惑力, 以达到人情更浓、更贴近观众、更容易吸引大众的眼球。[2]
新闻娱乐化的特点之一是:对于视觉化的过度追求。媒体采用这种排版方式的目的是增强页面及新闻报道的视觉冲击,增强了新闻的卖点。其次,是在新闻报道内容上倾向于软新闻。最后,新闻娱乐化体现在故事化的报道方式。采用大量生动形象的文字来描述、报道新闻事件;用冲突矛盾等表现手法来增强新闻的戏剧化的方式,这种种做法其实就是新闻报道娱乐化的体现。
三、群体性事件报道娱乐化特征的基本表现
群体性事件的报道逐渐进入大众媒体的视线,与此同时新闻娱乐化已逐渐成为趋势,因此在新闻报道中,群体性事件的报道内容多偏向于软新闻,严肃类新闻的比重相对的减少;对于群体性事件中涉及的经济、坏境、治安等严肃的问题,媒体也极力挖掘其中包含的娱乐价值;报道形式上逐渐演变为一地追求猎奇性、趣性,力图吸引受众。选题的偏移导致了报道重点的偏移;新闻内容倾向于使用突出手法、戏剧性手法、反差手法来制造悬念;报道着力选择有冲击性的照片作为视觉中心;新闻娱乐化浪潮导致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报道态度迟钝、漠然;对于弱势群体的态度则是调侃、嘲讽。
(一)选题方面的“软化”倾向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1972年由麦克卢汉提出。该理论所持的观点是: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3]而在群体性事件的报道中,议程设置的体现则是选题方面的软化倾向,媒体极力挖掘事件中的娱乐化因素,将原本严肃的社会问题“软化”为娱乐类软新闻,导致了受众对于群体性事件、弱势群体并没有加以重视和同情,而是当成了娱乐调侃的对象。
软新闻是指一种注重引起读者兴趣和情感呼应的新闻形式, 更多的强调人类普遍兴趣。[4]此类报道在内容选择上涉及范围极广,电视及报纸版面上每天都充斥着大量有关名人八卦,奇闻异事,色情暴力等新闻报道。群体性事件一般涉及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问题、社会秩序和法制的问题、政治方针政策的民意民调等因素,因此应当将群体性事件报道作为硬新闻加以处理。但随着新闻娱乐化和媒介市场化竞争,群体性事件的新闻报道选题的聚焦点却重在挖掘娱乐因素,关于群体性事件的报道也逐渐倾向于软新闻。 群体性事件报道的娱乐化特征分析(2):http://www.751com.cn/xinwen/lunwen_69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