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各部门在具体执行时协调性不高。政府在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在突发事件预警管理中占据主导的作用,按照当前的预警组织架构,该组织体系能够使地方政府明确自身职责,发挥出政府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的优势,负起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责任。地方政府预警组织架构采取分部门、分灾种的预警管理方式,固然有其优势,但在缺乏统一协调的情况下,往往会使得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协调产生障碍,产生扯皮现象,或者重复建设。另外,在“综合性突发事件”面前,由于突发事件的性质可能一时不能准确定性,欠缺统一的综合性应急机构,政府应急的效率会受到一定影响。
最后,专业化的程度不高。目前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组织机构除了专职的部门外,还有很多突发事件预警管理是依托现有行政组织机构设立的应急管理办公室进行,“两个牌子,一套人马”是其典型特征。这种组织结构安排有一定的合理性,从一定程度上较少地方政府经费的开支,但我们知道,原有的办公室本身就有很多应做的工作,这使得应急管理办公室的工作目标在一定程度上
定位不明确。
4 以汶川地震为例分析我国应急机制构建的成绩与不足
4.1 汶川地震应急措施的实施
汶川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灾难,事故发生后,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妥善地实施了一系列危机应急处理措施。
首先,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里,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在飞机上、在指挥棚里、在抢救现场,温家宝总理反复强调一个工作中心:“救人”。在不惜一切代价“救人”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广大武警战士和志愿者一方面尽一切努力搜救困在废墟中的幸存者,另一方面调集医疗力量尽力救治受伤的群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客观的说,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抗震救灾的重大决策,都较好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其次,依法救灾,信息公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发布了汶川大地震灾情。与此同时,主流媒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主动公开辟谣。电视新闻、广播电台不间断地24 小时直播抗震救灾一线动态,卫生部等权威部门每天公告最新的因地震受伤住院治疗人数、已出院人数、遇难人数、失踪人数、转移治疗人数,以及捐赠情况、灾后的次生灾害及防治工作进展情况等。总的来说,这次抗震救灾沟通及时,救灾透明,舆论到位,信息公开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再次,科学救灾、专家参与。比如加大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生命迹象深度探测中的应用,救出更多的生命;积极开展灾后心理援助工作,减轻受灾群众的恐惧心理;及时开展灾后动物防疫工作,避免大灾后的大疫;加快推进量大面广的房屋安全性快速评估工作,尽早让那些安全房发挥居住作用;尽快解决北川滑坡堵江险情(通过卫星数据遥感解析,已发现5 个较大的堰塞湖),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总的说来,科技的应用,专家的动员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最后,广泛动员,合力抗灾。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灾后第二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向全党全国军民发出号召:“一切为了灾区, 全力支援灾区”。 12日15:40,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紧急启动国家应急救灾二级响应,并于当晚22时15分将响应等级提升为一级响应。12日15:50,解放军总参谋部的应急预案立即启动,要求成都军区、空军和武警部队迅速组织灾区驻军全力投入抗震救灾, 突发危机事件中政府应急机制构建研究(7):http://www.751com.cn/xinwen/lunwen_7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