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现人文主义关怀
灾难性新闻采访中,需要体现更多的人文主义关怀,充分肯定被采访者的尊严,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灾难性事件都是突发性事件,极易让受灾的公民产生心理上的创伤,新闻报道体现人文主义关怀能让灾民得到心灵上的安慰。另外,全面的事件剖析能够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缓和社会矛盾,同时在新闻报道中融入人文主义关怀可以让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有效宣传,从而体现党和国家对受灾人民的关心。
灾难发生后,灾民普遍在精神上受到或大或小的创伤,人文关怀便是充分地关注灾民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新闻工作者对灾区人民生活状态和精神状况进行详细的报道,为社会向灾区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搭建了沟通的桥梁与平台。同时,可以将灾后出现的种种问题弊端暴露出来,以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关注。如2013年4月21日的绍兴网、4月22日的扬州时报都报道了四川震中龙门乡及其他灾区最缺帐篷和水的消息。由于灾民数量多,帐篷数量少,为此急需各界援助捐赠帐篷等生活必需品。扬州时报在报道灾区所需后也呼吁扬州市民“点对点捐助”,把捐赠物品赠送到民政部门和红十字会,同时为方便民众捐助还开通了捐助热线,注明捐赠地址和捐赠银行账号。
(二)明确新闻报道的观点立场
灾难性新闻报道与一般性报道有着本质区别,它需要新闻人充分明确报道的观点立场。新闻工作者报道时既要提供灾难情况信息公布的平台,又要将受灾群众的需求表达出来,做群众的“传声筒”,查明事故真相。新闻报道中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灾难性新闻报道更是如此,报道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文护社会的稳定。例如,2011年12月29日新京报刊载了关于7.23动车事故调查的报告,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铁路部门掩埋车头的做法。当时时任副总理的张德江明确指示:“残骸不能埋。”虽说掩埋车头的做法当即被制止,但是在社会上还是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新京报》所报道的观点立场只是就事论事,然而不足之处是应当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受众的需求上,道出受众的心声,尽早公布动车事故发生的真相,给受众一个满意的交代,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文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三)促进新闻伦理意识在职业规范中的确立
在社会中,很多行业都有其职业道德准则,作为一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也应该遵守本行业的新闻职业道德。新闻职业道德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行业时需要遵守的一系列规定和守则,这就包括行业中个人的自我约束。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具体有751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一条提出文护新闻的真实性。而新闻伦理意识中需要新闻工作者遵守客观事实原则,由此可见,这一点原则在新闻职业道德中是有良好的体现。
在相应的新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需要把新闻伦理观作为报道的基础,在灾难性报道中注意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上,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报道新闻。新闻工作者具备新闻伦理意识并体现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中,目的是为了发挥新闻舆论导向作用,文护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二、灾难性新闻报道中伦理意识缺乏的具体表现
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事故,它们的发生都是突如其来的,后果不可估计。而对灾难性新闻进行报道时,新闻工作者或多或少因为客观环境和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在报道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新闻伦理意识,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过度抢新闻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各类新闻媒体要想拥有更高的收视率、点击率和销量就需要最新的新闻报道来吸引受众的关注。有的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没有考虑周全,在采访中没有考虑采访的环境而直接播报新闻。四川芦山发生地震时,当地电视台主持人陈莹正在举办婚礼,地震发生后,她来不及换婚纱便直接投入到采访及报道新闻工作中,因此被网友称为“最美新娘”。也有不少网友对陈莹的采访做法表示怀疑,不免觉得陈莹身着婚纱走上街头采访有炒作的嫌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陈莹的敬业精神可嘉,可是仔细琢磨她的采访行为,不免觉得荒诞。我们不禁会反问道,这种采访行为在面对灾难性新闻报道时,是否经得起推敲呢?难道记者报道灾难性新闻就缺那仅仅几分钟换衣服的时间吗?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救灾中真正需要体现的是职业精神和素养。当新闻工作者在报道灾难性新闻事件时,所追崇的应该是职业素养而不是名誉光环。网友评出的最美标签,真正体现的应该是真善美的内涵。 试析我国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伦理意识(2):http://www.751com.cn/xinwen/lunwen_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