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微信互动”的研究数据,尤其在中国,89.3%的用户使用过即时通信工具,其中就有超过65%比例的用户使用微信。
(三)关于“微信互动中人际信任”的研究现状
对于微信互动中人际信任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Corritore, Kracher, & Wiedenbeck(2003)把网络互动中的信任定义为在一个有风险的网络环境中, 个体对其自身的弱点不会被利用的一种期望; 胡蓉和邓小昭(2005)认为网络互动中的人际信任是现实中的人在网络虚拟生活空间中, 借助信息交互行为而表现出的对对方能够履行他所被托付之义务及责任的一种预期和保障感, 并通过特定的网络信任行为体现出来; 也有研究直接借鉴线下人际信任的定义, 即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词、承诺以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种概括化期望 (Feng, Lazar, &Preece, 2004)。
另外,关于人际交往失信的原因,目前国内的学者根据不同角度给予社会失信以不同的解析。朱虹(2011)认为,社会流动速度越快,社会信任度就越低,社会制度不健全是社会信任危机的重要原因。愧霞(2005)认为,社会失信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信任者自身、社会交往环境等方面,信任者不同的教育程度、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会产生不同的信任程度。人与人之间的陌生程度也影响社会信任状况。李应斌(2008)在剖析现实信任危机中认为,人们把利益作为价值追求是重要的失信原因。
刘志江(2010)在 2010 年中国互联网大会就曾指出:“当前全球互联网正处在由‘可用’互联网向‘可信’互联网过渡升级的阶段, 建设可信互联网是关键的一步”。在网络交往中, 交往双方的信任能够促进个体承诺, 加强网络中的合作、信息交换。因此, 网络交往中的人际信任问题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且随着微信这个社交软件的流行化,进一步推动了对于互动中人际信任的调查与研究。
发展趋势及启发:
就目前而言,对于“信任”,“微信互动”,“人际关系”的调研成果都集中在心理学层面上的研究,例如经典的由 Rempel和Holmes( 1986) 编制的信任量表( Trust Scale),用于测查关系密切者的相互信任。又比如,国内对于微信的研究,由营销的产品开发转而开始探究本身软件功能特点对人际传播互动的影响。可见,国内外都开始重视社会层面上的社交软件对于人际互动以及人际信任的作用。并且,对于微信互动的权威性研究成果的数量也开始逐渐增加。种种趋势表明:人们在加强对微信功能开发的同时,也不断探讨着人们因为微信在交际、态度、语言表达、肢体动作、思想观念、人生价值观等方面上的变化与不同。
另外,在这21世纪的网络科技时代里,人们更加依赖于各种各样的社交软件,尤其是2012年开始成为时尚与潮流的平台、聊天与交友的好地方——微信。其中,“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黑名单”等功能更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际传播更加的迅速、人际互动更加的频繁。例如,“摇一摇”、“漂流瓶”的功能可以认识到遥远的朋友,但也形成了钓鱼诈骗的犯罪行为;再比如“朋友圈”的分享功能引起了令很多人反感的微商产品的广告推销,进而又导致了将好友了拉入“黑名单”的结果。这样的利弊双刃剑以及一系列的恶性循环,主要的根因在于“人际信任”的强弱变化。所以,笔者认为,人际信任在微信互动中具有调研的重要性及意义。笔者也将从微信用户习惯、使用时长、态度、语言表达、思想观念、肢体动作等这些方面上,做出符合客观的调研分析报告,反映人际信任在微信互动中的具体变化与表现。 社交软件微信互动信任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2):http://www.751com.cn/yanjiu/lunwen_1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