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脊波导的研究应用起步较早,许多学者在对脊波导中各模式的截止频率、特性阻抗及内场分布的求解等应用问题上进行过研究。S. B.Cohn于1947年根据等效电路法给出了单脊波导与双脊波导中TEm0截止频率与特征阻抗的计算方法,并发现在相同尺寸的情况下,脊波导比矩形波导的截止频率更低、工作带宽更宽[3]。1962年,W. J. Getsinger将脊波导沿宽边看作平行板传输线的级联,并对脊区所传播的TEM模与非脊区的TEM模、高次TM模的电场分量进行匹配,从而求解出单脊波导和双脊波导的TE10模[4]。1971年,J. P. Montgomery为了给出脊波导中任意模式的特征值的解,采用里兹一伽辽金法求解关于特征值的积分方程,当积分方程阶数较低时,利用该方法求解具有较高的精度[5]。1985年,Y.tsumi利用变分法求解得到脊波导中奇次TE模与TM模的特征值与电场分布,并通过合理选取试函数,显著地节省了计算时间[6]。这些研究成果为后来的脊波导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对脊波导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1815
国内对脊波导也有不少研究。1997年,用等效电路法,得到了矩形变形脊波导的主模,计算出了结构参数变换时的特性阻抗 [7]。论文网1998年,鲁家国采用积分方程的方法分析了非对称单脊波导的特性[8]。1999年,韩一平用时域有限差分法分析了由非对称单脊波导组成的共线缝隙天线阵,得到了波导的截止波长、辐射特性 [9]。2007年,陈小强提出了两种新型对称双脊波导,并计算了TE模式下的传输特性[10]。2008年,基于有限元法计算研究了圆形脊波导的传输特性 脊波导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www.751com.cn/yanjiu/lunwen_14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