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针对PM2.5 开展的研究甚少,尚未形成大规模、高层次的系统研究。少数城市进行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对细微颗粒物的污染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大多数只有个别点位、短期的监测,尚不能藉此对PM2.5 的污染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对PM2.5 的源排放特征进行的调查、研究更是缺乏。一些研究直接引用国外相同或相似污染源的排放数据,不能真正定量解析我国PM2.5 的来源[9]。
迄今为止,在我国见诸报道的有关细微颗粒物的研究有: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于1995-1996年在广州、武汉、兰州和重庆等四城市进行了一项关于儿童和成人因长期暴露于颗粒物(PM2.5 和PM10 )而导致呼吸道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国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在过去十多年间对广州、柳州、山西云岗、北京和厦门等地的细微颗粒物进行过短期研究。此外,北京市环保局组织的 “北京市蓝天工程—能见度及其影响因素和改善途径研究”课题对北京市的PM2.5 与大气能见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通用汽车公司研发中心联合在北京和上海同时进行了为期一年的PM2.5 连续采样和分析,对两城市的细微颗粒物污染特征进行了研究[10]。 PM2.5空气质量国内外研究现状(2):http://www.751com.cn/yanjiu/lunwen_1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