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许多国内外的学者对大学生不合理消费心理进行了研究,现进行如下总结。(一) 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不合理消费心理的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由来已久。最早的关于不合理消费心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美国的社会批判家——托斯丹•邦德•范伯伦(Thorstein B Veblen)(1899年)在他的一本著作《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中首次提出了“炫耀性消费心理”的概念。并指明人们有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虚荣心和炫耀的心理,从而导致了过度消费的行为。比如,人们过度购买服饰、首饰、房子、车子等,其中主要原因是人们的虚荣和炫耀心理。范伯伦还彻底批判了传统的经济学家所认为的“消费者是理性的”这一观点。31916
关于炫耀性消费心理,西方还有一些别的学者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比如,英国的研究者Sezgin Acikalin等人在2009年对土耳其某所大学的学生进行了关于手机消费的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生买手机并非只是满足自身需求,还有的就是炫耀性心理导致的消费,购买高档手机成了这些学生的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同时,该研究者还发现炫耀性消费心理不仅只出现在中产阶级以及富裕阶级家庭出身的学生中,从贫困家庭出身的学生也存在。论文网
一位美国的学者Melanie Wallendorf在2000年对大学生不合理消费心理进行了研究,主要是关于冲动性消费和攀比消费。他通过观察发现美国的大学生信用卡负债和透支现象非常严重,其中一个主要的心理原因就是学生渴望摆脱家庭的束缚,不愿意和父母开口要钱,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存在攀比心理,虚荣消费。他不仅研究了大学生的不合理消费心理,同时还对其产生的原因、解决办法等提出了自己的宝贵意见。比如在主要原因方面他指出了四点:同辈群体的竞争压力、外界诱惑、个体性格特征、社会关系。在解决方法上指出,家庭教育对学生消费心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并鼓励学校与家庭合作,一起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消费心态。
另一位美国的Soycon Shim教授,在2005年研究了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过度消费的心理现象。具体是通过调查大学生对酒精的过度消费,并发现了这一问题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公共安全等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他指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关键时期,他们基本上刚步入成年阶段,这一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世界开始有自己的主观认知并渴望探索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一些行为非常带有风险性。他们的消费观念开始形成,并且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消费行为。
另外还有对盲目性消费心理的研究。印度的研究者Paromita Goswam 和Sudas Royshou在2007年第一次提出了“盲目性消费”的概念。他们认为盲目性消费是指购买者在购买商品时,并不具备对商品的主观判断和分析的能力,是一种没有主见的消费。他们研究了印度某城市十八到二十三岁的大学生在购买服饰时,他们的无主见消费心理对他们的消费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无主见、盲目跟风从众心理影响了他们对服饰内涵的理解,而这种盲目性心理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购买决策。
最后就是强迫性消费心理的研究。关于强迫性消费心理的研究比较少,对这一消费心理很多学者不是很重视。在2008年,研究者Yingjiao Xu 发现大学生群体中还存在一种强迫性消费心理,这种心理往往受物质主义影响,进而导致他们的强迫性购买行为。
(二) 国内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对大学生不合理消费心理的研究有很多。学者董小萍认为大学生不合理消费心理有以下两点:1冲动性消费心理,购物时追求刺激、新奇、彰显自我个性;2攀比消费心理。宋佳霖(2011年)认为大学生存在的不合理消费心理表现在三方面:1无计划性、盲目性消费;2从众性、宣泄性消费;3攀比性、炫耀性消费。卢思锋、何耐铭(2003年)在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与引导中指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奢侈浪费之风愈演愈烈,过分依赖他人而缺乏独立意识,缺乏诚实守信的道德意识。董玉刚(2007年)在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心理的原因分析及引导对策一文中指出当前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的不良消费心理包括:过分攀比消费、盲目跟从消费、炫耀消费、负债消费等。学者申艳婷指出,大学生的攀比心理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众心理,二是求异心理。 不合理消费心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www.751com.cn/yanjiu/lunwen_28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