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忠[20]在《论文献信息传播学》中探讨文献信息传播的起源,古今中外的研究,总结了文献信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结构,认为文献信息传播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不外乎以下三点:文献信息传播理论、技术方法,传播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为我国文献传播研究奠定体系基础。周庆山[21]在《文献传播学》一书中详细的阐述了文献传播的起源、产生与发展、文献传播的基本职能、传播类型、传播的结构模式,以及国际文献传播。李日禾[22]阐述了文献传播的含义、文献传播的要素以及文献传播的特点。综上建立了我国文献传播学基本理论体系。
我国文献传播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文献传播基础理论的研究;文献的选择性传播;文献传播的载体研究;文献传播的时空分析;网络文献的研究;传播的要素研究以及文献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卿家康[23]最先提出文献选择传播,认为选择是文献传播的重要属性与重要法则。王心裁[24]等认为文献选择的意义在于促进文献流传、传承文化,文献选择有主动选择、被动选择、自然选择三种模式。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文献的载体不再拘泥于纸张,越来越多的电子文献的出现引起学界对文献载体的变化的注意。刘峥[25]以造纸术、印刷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分界点将文献载体演变分为自然文献时期、印刷文献时期以及电子文献时期分析比较了不同时期文献传播的特点,其认为科技是推进文献传播发展的重要因素,电子文献的出现促进了文献传播的双向进行。文献在时空中的传播可以分为:共时传播、历时传播、即时传播。王友富[26]分析了文献三种时空传播的特点,认为文献的时空性传播使人类社会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界限,使文化遗产代代遗传。
网络文献逐步成为我们获取信息和文献引用的重要来源,姜仁珍[27]等对网络文献的产生定义特点以及分类作了详细的阐述。王素芳[28]从文献传播载体、文献传播者、文献受传者的角度分析网络传播对文献传播的影响,其建议在文献传播中更加重视读者的地位,加强沟通和反馈,其次,要更加重视对读者能力的培养,缩小知识鸿沟,从而能使更多地读者参与到文献传播中来。目前关于网络环境下文献传播的研究还包括网络文献的版权问题、网络文献传播的非均衡性以及个性化传播以及传播产业化问题[4]。
亚里士多德最先研究传播要素,他认为传播过程由说话者、说的话、听者三要素构成[29]。此后贝尔纳提出“751要素说”,包括传讯源、译送者、讯息、通道、收译者和受讯者。1948年,传播先驱拉斯韦尔又提出“5W”传播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为学界所广泛接受,下文将详细阐述,在此不再赘述。我国的要素研究多以拉斯韦尔的“五要素”为基础,李进香[30]添加“文献传播者与受传者关系”构成“传播751要素”,周庆山则添加了“传播控制分析”要素,陈寿祺[31]提出了“八要素说”,认为文献过程如下:环境→传播者→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噪音→受传者→反馈→传播效果。
传播要素中,学界研究较多的是传播效果。文献的传播效果是指文献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以及整个社会影响的总和。李甦[32]认为可以使用目标评估法与需求评估法来评估文献传播效果,认为文献传播效果受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教育的影响。传播效果是一切传播活动的试金石,我国目前对文献传播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宏观角度,李远芝[33]借鉴莫拉纳传播模式,从信息生产、信息传送、信息通道、软件(如何有效传递信息)四个角度探究影响文献传播效果的障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而王京山[14]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风气因素角度进行分析。文献传播渠道偶有研究,李日禾[34]认为文献可以通过社会流通、集体交流、个人交换、馆际互借、直接为受传者提供文献五种渠道传播。 学术传播和文献传播国内外研究现状(2):http://www.751com.cn/yanjiu/lunwen_30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