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灯期间有机非冲突的情况,例如,在没有专用左传相位的交叉口,如果有左转的自行车在绿灯中期穿过交叉口,则会增加直行机动车的车头时距,从而降低其饱和流量。实际观测结果发现左转自行车对机动车饱和流量的影响非常大。
李建新、毛保华在混合交通环境下有信号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研究中,建立了混合交通环境下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该模型中考虑了自行车在黄灯时间启动,左转自行车抢先进入冲突区,在自行车流量较大情况下,增加了机动车的绿灯损失时间。该模型考虑了不同自行车流量对绿灯损失影响的不同,在研究中利用了自行车流的行驶特性,如行驶速度、车头时距等参数。
该模型中并没有考虑到当自行车流量较大时,自行车与机动车同向之间也存在干扰,而且随着自行车流量的增大这一干扰会逐渐增大,进而降低了机动车的行车速度,增大了车头时距。由于模型中没有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在计算直行车道通行能力时,结果将会大于实际水平。
论文介绍了自行车在交叉口对通行能力影响的机理,文章中对不同流向的自行车对机动车的影响进行了定性的分析。
北方交通大学的冉丁在硕士论文中对平交路口混合车流相互干扰进行了理论研究,论文对平交路口混合车流相互干扰研究中的计算方法分为四个部分:实际饱和流量的计算;实际饱和流量的修正;平交路口一条车道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平交路口一条车道排队长度计算模型。 刘东等在灯控路口非机动车交通流运行特性研究中,选取机动车停车平均延误和非机动车流率为样本,进行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的结果为机动车的停车 平 均 延 误 与 非 机 动 车 流 量 的 相 关 系 数 为 0.7333 , 同 时 置 信 度 为0.9622>0.95。据此可以判断两指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即由于灯控交叉口内存在着机动车、非机动车的相互干扰,因此机动车的平均延误与非动车的流率相关。
信号交叉口自行车的治理措施近几年在国内研究较多。一些学者研究了中国城区自行车在交叉口与机动车的分隔问题;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机非混行平面交叉口交通信号配时思路罗晓辉等在文献中提出 6 种自行车在交叉口组织方法;景春光、王殿海在交叉口混合冲突分析与处理方法研究中分别对两相位和 4 相位信号交叉口提出了机非冲突解决方案,并给出了适用条件;路峰等在混合交通放行方法比较研究中提出了 3 种模式,分别为非机动车禁驶区模式、时空分离模式、非机动车按相位放行模式。
通过以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发现目前国外在研究自行车与通行能力关系方面,大都从自行车、机动车的行驶特性入手,较为广泛的应用跟车模型、换道模型进行通行能力的研究。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交叉口自行车的穿插行为对机动车的影响较大,在有自行车的交叉口,一条车道的饱和流量低于美国通行能力手册中的标准。在对混合交通在交叉口的组织方面,提出了一些组织方法,如设置专用非机动车车道、在交叉口内将自行车道设成有颜色的车道、设置行人和自行车专用相位等,但这些方法大都适用于自行车流量较小、机动车基本为小汽车的交通组成。
国内在自行车对交叉口通行能力影响方面的研究,大都从自行车与机动车在交叉口的冲突分析入手,对交叉口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速度进行研究。或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通过冲突分析,得出自行车的穿插行为对机动车饱和流量的影响,进而得到自行车与通行能力的关系。国内对自行车交通组织方面的研究较多,近几年一些专家提出了不少交叉口非机动车治理措施,但是对所提出的方法,多数都只进行了定性的分析,没有对方法进行指标性的评价,也没有给出方法具体的适用条件,即自行车流量为多少或何种类型的交叉口采用怎样的组织方法。 国内在自行车对交叉口饱和流量及通行能力的影响分析中,多数采用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在模型的参数标定时,也都采用了数理统计的方法。数理统计应用于交通管理与规划中,方法为先进行实地调查进行数据采集,将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样本特征值,认为就是总体的特征值,然后,用这些特征值回代到模型中,进行模型中系数的标定,进而得到修正的模型。其优点是能够很好的将成果或结论应用到采集数据的地点,并能取得良好的效益;缺点是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参数标定的模型,限制条件较多,应用面较窄。主要是因为影响交通流特性的因素很多,所以,在应用统计分析方法时,应尽可能采集典型的数据。 自行车对有信号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国内外研究现状(2):http://www.751com.cn/yanjiu/lunwen_30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