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语言及其文化中,其反映敬语和谦语的系统不完备的。例如,英语没有复杂的敬语体系,只是借助于may I 等表示礼貌的功能。也是因为这样,西方对于敬语和谦语的研究较汉语而言还是具有较大的不完备性,但是西方对于敬语和谦语的上位概念“礼貌语”的研究蔚然成风,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其中,对我们的研究有一定启发和提供借鉴意义,如考夫曼、布朗、列文森及后人建立和发展的“面子保全论”,利奇“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和谦逊准则,其中赞誉准则包括尽量少贬低别人和多赞誉别人,而谦逊准则则指少赞誉自己和多贬低自己,大体上对应敬语和谦语。弗雷泽所归纳的四类西方礼貌之首的“社交规约论”日语、韩语、印度语等东方语言中敬语体系一向较为复杂,对其进行的研究也为数众多,无论是从其语法,词汇等不同方面对其进行研究,都为我们对敬语和谦语的系统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40932
2国内研究现状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国内对于汉语敬语和谦语的研究无论其数量还是质量都为数不多,其研究面较为松散,成果也多不集中,对于敬语和谦语的研究多散落于“现代汉语”、“语用学”、“语义学”、“社会语言学”、“比较语言学”或者“公关语”、“礼貌语言”等其他类的研究中。数量少、不成系统是这个时期敬语和谦语研究所面临的困境。但是在90年代之后,对汉语敬语和谦语的研究犹如雨后春笋竞相开放,在这些研究中,有综论性、泛论性敬语和谦语的研究,如:洪成玉先生的《谦辞敬辞婉辞概说》(1998),从敬语和谦语的界定及其义类入手对敬语和谦语进行了细致而周密的思考。也有后来者蹇照芹硕士学位论文《汉语敬语的初步探究》,从其界定、特点、分类、传承变异等四个方面对汉语敬语进行初步探索。还有专题性敬语和谦语的研究成果,如:刘超班《敬语起源的猜想》(1999),专题研究敬语的起源问题。还有专书性敬语和谦语的研究成果,如:刘敏和尤邵峰《<史记>的谦敬词研究》(2003)、李小平《从<世说新语>看魏晋751
朝的谦敬称谓》(2006)等均是从专书出发,对其中敬语和谦语进行分析研究,见微知著,由此通晓一个时期或者一个朝代的敬语和谦语的系统及其语用。再者就是专类性敬语和谦语的研究,如:徐振礼《丰富多变的敬称》(1984)、吴小如《长辈对晚辈的谦称》(1995)等。还有专词性敬语和谦语的研究,如:符达文《“敝人”还是“敝人”》(1995)、时良兵《敬称“您”的来源》(2006)等。对敬语和谦语的研究方向或许远不止这些,本文难以穷尽性的进行列举,但是就以上的研究来看,对汉语敬语和谦语的研究自上世界90年代以后有了多方面的发展,其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由此也可以看出人们对汉语敬语和谦语越来越重视。论文网
通过对国外和国内的研究状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古代汉语敬语和谦语的研究,多集中在敬语和谦语本体的研究,忽略了对于汉语敬语和谦语背后的社会文化的研究。以上所有的研究都是汉语敬语和谦语研究大树中的其中一个根系,还有众多的根系等待后人继续探究,例如,汉语敬语和谦语的对外汉语教学这一枝根系在当今大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更显其重要性,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发现,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章简直是凤毛麟角,更不要说系统的对汉语敬语和谦语的对外教学了,然而随着汉文化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汉语敬语和谦语的对外教学更显示出紧迫的态势,如何系统而完备地对汉语敬语和谦语进行教学,如何将蕴含在汉语敬语和谦语之后的文化传播出去,成为一个引人思考的难题。对于汉语敬语和谦语的研究,在具体分析其本体的基础上,从对外汉语教学出发,对汉语敬语和谦语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这一难题的解决。 敬语和谦语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www.751com.cn/yanjiu/lunwen_40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