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0年代后,随着全球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开始逐渐加强,沃勒斯汀(Wallerstein,1974)提出了世界城市体系理论。他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空间累计的过程,而这一过程需要一个功能性的城市网络去支配。其中,一些处于关键节点的城市(比如国家首都),它们能有效的协调和组织全球经济发展,可以称之为世界城市。世界城市的发展直接促进了中心城市等级体系结构的形成,即世界级中心城市、跨国级中心城市、国家级中心城市、区域级中心城市。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中心城市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和主宰。
国外学者对经济辐射的研究主要还是基于经济地理学中的理论而开展的,更多的是深入研究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不管何种理论,其基本思想其实是一致的,即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将首先在某一占据领先优势的地区率先发展,在伴随着大量经济要素向该地区集中地同时,该地区的经济将快速发展。于此同时,这也伴随着大量的人才、资金和技术的扩散,在某种程度上减缓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平衡趋势。
1.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经济辐射的研究是伴随着八十年代都市圈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而兴起的。虽然不同的学者研究的视角和角度不同,但对于都市圈的辐射作用,学者们的研究都给出了肯定的结论,即都市圈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带动作用。虽然目前的研究并不深入,且多以规范分析为主,仍然有一些学者试着从实证研究的角度论证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辐射作用。
陈田(1987)首先对全国性城市经济影响区的空间组织进行了研究[2]。他认为城市经济影响区是指城市能够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发展,其反映了城市与区域的经济关系。城市经济影响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因距离扩大而衰减。顾朝林(1991)认为城市经济区是由中心城市与各城组成的城镇网络,他通过主因子R分析方法进行实力指数评价,同时研究了我国9个区域的经济区组建方法,并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了经济区划分[3]。
对于中心城市的区域经济辐射能力,近几年国内学者在采取定性分析的同时也在不断尝试通过数据和模型的建立完善经济辐射理论,并试图对其进行量化研究,确定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范围及其辐射能力,为经济辐射理论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应用做出了贡献。
唐吉平(2005)借助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上海在长三角地区的金融辐射能力,并计算出了金融辐射半径。黎平海(2009)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珠三角九个城市的金融竞争力进行排名,并以经济地理学中的威尔逊模型为基础,对珠三角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金融辐射能力进行研究,并计算出了辐射半径,实现了对中心城市金融辐射能力的量化,为增强中心城市金融势能、扩大金融辐射范围,进而促进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体来说,国内目前对经济辐射理论的研究更多的是概念的导入和意识的提升,经济辐射理论目前也并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在实证研究方面,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去评估经济辐射效应,方法也比较单一,模型较为简单,实证结论也不能科学的反映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能力的真实水平。同时,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重点还是体现在区位等地理因素上,而对于影响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效应的其他因素缺少应有的挖掘。
1.3论文网的研究
因为中心城区集中了几乎所有的金融资源,而另一方面,郊区或者农村地区则金融资源相对匮乏。对经济区内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的研究将有利于正确地引导城市的空间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城市空间经济的更为合理的组织。本文将通过珠三角这一经济区域,对中心城市经济和金融的辐射带动作用进行量化分析。 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2):http://www.751com.cn/yanjiu/lunwen_47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