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微波传输电能
2003年,科学家在非洲一个小村庄完成了微波电能传输实验,使得整个村庄实现了无线供电。但由于微波电能传输技术受地形影响较大,离技术成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综上,微波电能传输技术的优点是范围大、距离长、且不易受环境影响,主要应用于外太空太阳能电站和同步轨道卫星的供电等。但是这一技术有以下缺点:1)电能先转换成微博再转换回电能,两次转换效率都很低;2)空气吸收损耗;3)要求目标与发射器要在可视范围内,中间无障碍等;4)微波电能传输技术在对植入式遥测装置进行能量传输时,会损害人的身体,所以微波传输技术不适合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1.2.3磁耦合共振
磁耦合共振电能传输技术主要是利用接收天线固有频率与发射场电磁频相一致时引起磁耦合共振,发生强电磁耦合的工作原理来实现电能的高效传输。 2007年6月,麻省理工大学的物理学助理教授马林·索尔贾希克(Marin Soljacic)和他的研究团队公开做了一个演示。他们给一个直径60厘米的线圈通电,6英尺(约1.9米)之外连接在另一个线圈上的60瓦灯泡被点亮了。这种马林称之为“WiTricity”技术的原理是“磁耦合共振”,而他本人也因为这一发明获得了麦克阿瑟基金会2008年的天才奖。
2010年1月,海尔在第四十三届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展)上推出全球首台"无尾电视",其中使用了麻省理工学院发明的无线输电技术,利用“磁耦合共振”原理实现无线供电。
麻省理工构建的共振能量传输系统
而国内哈工大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教授朱春波2012年7月向媒体发布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的磁共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该技术将电能的远距离无线传输变为可能。
该技术主要是利用磁场共振原理,进行电能的传输,和以往的感应式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相比,无线传输距离更远,可以达到1米。目前该研究已经获得国家自然基金以及省市基金的支持,并已经开始应用领域的研究,和省内外知名企业正在开展合作研究,具体产品会在一两年内上市。朱春波告诉记者,一旦该技术应用到生活中,将会去掉电器的最后一根“尾巴”,让家电从此无“线”烦恼,让人们可以更方便和安全的用电。同时该技术在军事、航空、航天、海洋等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据悉,哈工大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室是国内最早开展磁共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机构,获得了第一个授权专利、并最早在期刊上发表文章。目前在理论与应用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
磁耦合共振的实验原理是:如果两个振荡电路具有相同频率,那么在波长范围内,是通过近场瞬逝波耦合。感应器产生的驻波在远远小于损耗时间内,允许能量高效地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物体。由于共振波长远远大于振荡器尺寸,所以可以不受附近物体的影响,而且由于磁场和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很弱,所以对生物体是比较安全的。在这次实验中,来自能量信标的能量会穿越一切物体,但是其通过共振能量天线所设定的目标会和能量信标频率保持一致。这一技术就有点类似于让手机的共振天线将电话转接到某个特定号码的方法。在能量传输的情况下,天线的电容会增加到足够使能量进行高效传输,只是距离还不够远,只能达到几米,所以属于中等距离传输。利用共振搜寻电路等技术,能够有力地搜寻相应的电磁频率并且提供弹性的(依据电器所需)能量转移,在各种电流负载、空间相对位置下,皆能有效运作,并且减少能量的损耗。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2):http://www.751com.cn/yanjiu/lunwen_71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