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蒙古长调这种独特的艺术文化的产生与自然环境和蒙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余秋雨在《艺术创造工程》中指出:“对于民族风格的把握,还需要我们做的是,深入地峻穿梭民族的历史河道,清晰地了解它的祖祖辈辈所曾经历的豪壮和悲凉,并摸清这部历史在今天的积淀和选择的成果;踏遍它聚散生息的高山巨川,品自然环境和它的民族性格的微妙关联;目睹并参与它的全部风俗活动,追溯它的原始形象和宗教观念;探查它的血缘系列和两性观念,领会它的人格意识和艺术喜好……最后,终于对它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所醒悟。深刻地表现这个民族的艺术作品,只能跃升到这个层次了。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对客观实在性的把握,对深刻意义上的真实的把握”[1],毋庸置疑,民族艺术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劳作和生活历练中的精神表达,他是与自然及文化环境紧密相连、息息相关。蒙古长调也是如此。
二、蒙古长调的艺术特色
蒙古长调在中国的大地上已流传了千百年,仔细聆听蒙古长调,可以感受到大草原带给我们的苍劲有力和热情奔放,可以看到蒙古族人民的发展轨迹,并且在其过程中刻下了蒙古人民生活的一点一滴,能够感受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仍在发出璀璨的光辉。
(一)蒙古长调的歌词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
蒙古长调的歌词简练易懂,讲究对称,严格遵守了蒙古诗歌的格律,首尾一般情况下运用押韵手法。蒙古长调即宜于叙事而又宜于抒情,歌词简练深刻,耐人寻,有时还运用一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丰富了所要表达的内容,看到歌词就会让人在心中浮动出一幅幅画面,让人沉浸其中,如同身临其境,给人以美的享受。长调歌词的内容大多描写辽阔草原、骏马、蓝天、白云、水草、家乡、英雄、父母及宾客、男女之间的爱情等等。根据长调歌词的内容不同,将长调分为牧歌、赞歌、叙事歌、情歌等。牧歌,又称“玛拉沁•耐•道兀”,歌词内容主要是描写草原上的风光,赞颂草原上的骏马、牛羊等等;赞歌,用蒙语又可以称为“玛格塔勒•因•道兀”,歌颂的对象比较多,有对英雄的歌颂,有对故土家园的歌颂,有对古刹寺庙的歌颂,还有对名山秀水的歌颂等等;叙事歌,顾名思义就是以叙事的方式演唱蒙古长调民歌;情歌,蒙语又称“伊那格•因•道兀”,其是蒙古长调歌曲里面数量最多的,其大多表达了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和悲思之苦。由此可见,蒙古长调歌词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是丰富多彩的,大部分蒙古长调民歌表达了积极向上、胸怀宽广、热情奔放的思想情感。“哪里有草原,哪里就有长调;哪里有牧民,哪里就有长调”[2],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长调是草原上的歌,是马背上的歌,无不折射出蒙古族人民开阔的胸襟。
(二)蒙古长调的旋律及节奏特点
蒙古人民生活在辽阔的草原,过着自由的游牧生活,那里天地辽阔,有着蓝天白云、山川、河流、骏马、雄鹰等,在这种自然环境下,人们创造了长调民歌,旋律悠长,速度缓慢,旋律线多以波浪线呈现,显现出草原天高地阔的自然空间。蒙古长调的旋律优美华丽,旋律富有很强的装饰性,比如重复音、自由音、颤音、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等,为蒙古长调增添了不少光彩。长调的旋律是由骨架音和过程音相结合产生的,蒙古长调的骨架音必定有骨架节奏作为支撑,长调的骨架式节奏也是蒙古长调自身特点形成的。蒙古长调的旋律节拍经常运用变化节拍的形式,复拍子最为常见,多年以来,许多的专家学者在研究蒙古长调民歌的过程中,由于长调音乐的节奏和节拍的多重性与复杂性,还有长调民歌口传心授的传承形式,专家学者们一直都没有对长调的旋律、节奏及节拍精确的记录。 浅谈蒙古长调的艺术特色(2):http://www.751com.cn/yinyue/lunwen_1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