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河水》是流传较为广泛,堪称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二胡传统曲目之一。它独特的音乐风格以及感人至深的旋律特征都耐人寻引人深思。那么,究竟《江河水》这首乐曲拥有什么样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技法呢?它又有怎样的深刻的音乐美学思想呢?本文就此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35261
毕业论文关键词:江河水 创作技法 美学思想 传统曲目
序 言《江河水》是一首由双管独奏曲改编而来的二胡曲,经改编后大获成功并且广为流传。《江河水》也是二胡传统曲目中演奏率颇高的经典曲目之一。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演奏的《江河水》版本是堪称完美的经典之作,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完闵惠芬的演奏后不禁感慨道:“你的演奏诉尽了人间悲切,使人听起来寒彻肺腑。”也因为闵惠芬老师于2014年的骤然离世,为其哀伤之余更加敬佩她对艺术的奉献精神以及她对二胡艺术发展推广所做出的贡献。所以选择了《江河水》这部作品来进行初步音乐专业理论化的探讨和理论化的规整,也借此文章来表达个人内心对二胡一代宗师闵惠芬老师的思念之情。
本文从两个大的方向上进行研究。第一个方向是《江河水》的创作技法,再进行小点论述分别是:创作背景、旋律、调式、节拍、强弱、音色、揉弦及运弓。第二方向则是《江河水》的美学思想。补充说明一下,其实这一点要写的全面严谨深刻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只能尽力而为。暂且从两个方面进行初探。第一点是《江河水》的意象之美,第二点是《江河水》音乐形态中的人文精神。
第一章、《江河水》的创作技法
第一节、《江河水》的创作背景
东北民歌《江河水》最初是一首双管独奏曲。经由王石路、朱广庆、朱长庆和谷新善等人根据“辽南鼓乐”同名笙管曲牌整理加工改编而成。常用于民间风俗场合。原型速度适中,旋律简单朴素。音乐家们用“放慢加花”手法改编后,加上管子特有的音色,全曲激昂,悲愤,有力,感染力及强。1962年由黄海怀[1]成功的将《江河水》移植改编为二胡独奏曲。因其如泣如诉的旋律特性以及二胡酷似人声催人泪下的声音特点,在1965年曾被用于《东方红》这部音乐舞蹈史诗中第一场“苦难岁月”的配音,之后被改编为歌曲。90年代,被杨立青[2]创造性的改编为协奏曲,更名为《悲歌》影响力深远,意义重大。
《江河水》的音乐背景讲述的是一段类似孟姜女哭长城的千古绝唱。新婚刚过的夫妻,被通知丈夫要被抓去做劳役,一去数年不返。可怜的妻子决定千里寻夫,可在路上得知丈夫饱受苦难折磨后早已客死他乡,她痛不欲生,来到曾经送别丈夫的江边泣不成声,最后痛定思痛投江自刎。与孟姜女的故事不同的是,孟姜女故事的结局是她哭倒长城八百里,还留下了让后人吊唁的望夫石。而《江河水》则只是一个纤弱的女子在滔滔江水边无助凄惨悲痛的哭泣,似乎那滚滚的冰冷的江水就是她奔流不止的眼泪,那无际的江岸是她无限的绝望和无助,那一声声的波涛冰冷的撞击着心门更像是一道道撕心裂肺的苦楚。以小见大,用平凡的真情诉说着人生的悲痛和整个社会的黑暗,也许这就是这首乐曲震撼人心的地方。
第二节、《江河水》的旋律、调式、节拍及强弱
《江河水》一曲可分为引子、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下面就以《江河水》的旋律、调式、节拍及强弱这四个方面就曲子本身而言进行分析和探讨。《江河水》的引子是自由的散板,调性是中国特有调式五声调式中的羽调式。乐曲是由全曲最低音3开始的,前倚音5不仅提升了乐曲的张力也有“强调”“重音”的意思。第二个和第三个音分别是6和高音2,呈四度上行,速度极为缓慢。总体力度由弱渐强再渐弱,旋律精粹简练,有三个乐段组成。铺垫了一种幽怨哀伤的氛围,引人入胜。 论《江河水》的创作技法及其美学思想:http://www.751com.cn/yinyue/lunwen_33114.html